央视春晚的追求偏颇了
2月16日,央视和地方卫视春晚收视率出炉,央视一套仅为11.362%,比2012年下跌6个百分点。同样的数据,有两个迥异的解读结果:《东方早报》称这个收视率“成为史上央视一套收视率最低的一届春晚”,而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在去微博上称,“做电视,恐怕也只有春晚的收视率这么高的吓人!除夕当天,全国达7.5亿观众收看《2013春节联欢晚会》,共有194家频道参与播出。总收视率达31.17%,与去年春晚基本持平。” 要让电视人不在乎收视率,就等于让学生不在乎分数,显然不现实。作为含有公益性质的春晚,收视率是评判节目质量的参考,当然需要重视。至于该如何看待这个数据,则颇有讲究。满足于自我陶醉,只看收视率数据就够了;真正有追求的节目,既要在乎观众即时的评价,还要在乎节目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只有这三者相一致,一届春晚才能称得上是否相当棒。显然,哈文导演只看着数据本身,对核心的评价指标只字未提。 2月17日,《新闻30分》报道了岳阳楼景区对现场能背诵《岳阳楼记》的游客,免收门票。这个新闻对评价春晚,也不无启迪。除夕是什么?除夕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这个时刻,公众需要娱乐,但不该是工业文明式的伪娱乐,用夜总会式的歌舞形式和庸俗的小品来填充这个宝贵的时间段。除夕在本质上靠特定的神圣仪式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央视春晚的诞生,本有望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很好地嫁接起来。熟料,三十年来,春晚一路走下,用自己的除夕模式变相“吞噬”了传统的文化习俗。春晚的垄断,从某种意义上毁掉了中国的除夕。其收视率逐年下滑,春晚节目组应首先反省自己,而不是眼睛死盯着收视率数据,好像收视率数字可观,自己就成功了。诚如网友所言:“除夕夜其它台就没有这种形式的联欢节目,只有这一台晚会,垄断行业还自卖自夸,脑子发高烧烧糊涂了?”“就算有收视,没口碑,这比没收视更让人鄙视。” 工夫在诗外。春晚的收视率,不在收视率数据本身,而在节目的定位和追求方面。春晚是全国观众的年夜饭,既然是“饭”,就不该是快餐式的歌舞和相声小品加魔术,因为这些无法体现出本色的年味。春晚应该在挖掘年味上下点大力气,直播各地有代表性的除夕习俗,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增长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除夕仪式。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过年的多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有义务在挖掘、保存、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出自己有益的探索。如果央视春晚不改变时间,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俗,让观众懂得中国春节的文化魅力,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想再上一层楼,春晚可以有偿鼓励公众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除夕活动,通过电视晚会的形式,逐步传播出去。有趣味的活动仪式,在没有电视的时代尚且可以一统天下,现在的仪式应该被接受得更快。这样的传统仪式介绍加新型晚会创造的春晚,收视率应该不出问题,公众的满意度自然可以提高,现代人的历史功绩也有了,何乐不为? 满眼盯着收视率,是文化近视的写照。希望马年的春晚,思路能有个质的改变:告别夜总会式娱乐,回归向真正的中国传统春节活动回归! |
关键词:央视春晚,收视率,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