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电影零票房不是影片质量的事
昨日是学雷锋日,一部讲述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的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日上映,竟然出现了没一个观众买票,“零票房”的尴尬局面。影城工作人员称,“我们也挺惊讶的,一般来说,一部电影总能卖出些票。”(3月6日《扬子晚报》) 表面上看,“零票房”的雷锋主题电影是影片质量的问题,源自于人们心里那个毫无悬念的感觉。但深深细究却没有如此简单,因为电影的出现不仅仅是质量的问题,并且这个质量也远非是制片人能够控制的,更在于雷锋主题的电影已经落入窠臼中,更是将人们对此的惯性思维延续的结果。这里,最应该拷问的是广电总局的指导作用和日常对雷锋的淡忘。 雷锋,已然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50年的学习历程。每年的3月5日是集中学习雷锋的日子,举国上下做好事。这一点不容置疑也值得肯定,而关键是,雷锋精神并非如此一阵风,一边倒,而应该是长期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此一曝十寒的集中学习本身就违背了雷锋精神的本意,将原本高尚的变身庸俗了。而对于民众来讲,雷锋的宣传已然被浸透到各种传播的细胞中,人们对此已经不再感冒,做好事就做好事,坏人也不会被感化。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影片式的宣传和广电总局的苛刻要求,将行政权力诉诸于文艺市场的无奈。当观众可以用脚投票的时刻,任何命令已然不会再起作用。这次,南京的“零票房”已经说明了问题的要害,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那种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已经不再有市场,也说明人们对强制的不屑和对威权崇拜的终结。所以,这次可悲的不是电影的质量而是这种推广的形式。 “零票房”很难看,更是一种惊醒。有关部门不能再次将人们视作没有思想的机器,如果刻意灌输的话,结局已经出现。“零票房”同时也惊醒有关部门的宣传手法要不断推陈出新,这种古老的方式已经不再具备市场,刻意的追求除了劳民伤财外,换来的只能是观众用脚投票的收场。或者这些电影本身的质量很高,也很具备艺术价值,但没有人观看的电影难以传递出正能量,也难以通晓其价值。 |
关键词:雷锋电影,零票房,影片质量,《青春雷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