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老了,该我们报恩了”
在赞皇县许亭乡西沟村,三间土坯房里,两位从未娶妻的古稀老汉照顾瘫在炕上的母亲20年,在外人眼里,他们的日子困苦而艰难,但他们却乐呵呵地守着老娘感受着简单的幸福,他们的孝行在当地也传为美谈。 土坯房里的娘仨 初春的天气带着暖意,22日上午10时许,大山脚下的西沟村,几位老人正靠在院外的墙根上晒太阳。 73岁的穆双喜却鲜能走出自家的院门,享受这份惬意。自打母亲瘫在炕上,他和二弟———今年69岁的穆喜平,便开始了围着老娘转的日子。“娘今年92岁了。20年前上秋的时候,娘上房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一开始还能坐着,后来躺了一冬就再也没起来,三年前眼睛也失明了,屋里离不了人。” 穆双喜兄妹六个,他说:“俩妹妹已经出嫁,三弟、三弟媳妇、四弟媳妇都已去世,四弟身体不好,就俺俩没娶媳妇的照顾娘最合适。” 说话间,正睡着的老母亲醒了,摸索着要喝水,穆双喜倒了水,试过水温,递过去。 一会儿,老人又说热,穆双喜把两个灌了凉水的玻璃瓶放进被窝,“娘有时候身上忽冷忽热的,冷了我就多给她盖床被子,热了就往这瓶里灌上凉水,放在腋窝里,她就好受些。” 只要老人不睡觉,穆双喜就很少闲着,“娘肚子里没病,吃饭挺香,还爱喝水,喝水多了就得总解小便,一照顾不到,就尿在了床上。白天娘时不时眯一小觉儿,晚上不困,睡一会儿就醒,一醒来就说话,要喝水。” 晚上,两个儿子睡在娘的两边,老大在娘的右侧,挨着灯绳,娘醒了,要喝水,他就赶紧拉开灯,老二睡在娘的左侧,挨着桌子,负责给娘倒水。一晚上不知道要起多少次,晚上睡不好,白天娘睡觉的时候,他们也就赶紧打会盹儿。 老人瘫痪在床20年,哥俩没抱怨过,也没着过急,穆双喜说:“我们不容易,娘躺在炕上比我们还难啊,她总说连累了我们,如果我们再跟她着急,娘得多难受。” 老人躺在床上,心里一点也不糊涂,听着儿子的话,搭话说:“我两个儿子跟着我可受罪了,他们孝顺啊。” 有娘的孩子是个宝 简单的土坯房里,没有家具,炕边是张桌子,放着暖壶、水杯,水缸上放着菜板,但是屋子收拾得很利索。 记者到西沟村的时候,老二穆喜平正在门前的小河沟里给娘洗屎尿褯子,褯子在水里沾湿之后,先用一把小笤帚头儿把脏的地方刷洗干净,再用木棒槌捶打,活儿干得很熟练。 穆喜平说:“基本上天天都得洗,现在水不太凉,还好些,冬天水冰凉扎手,我就在手上裹一块塑料布。” 当记者问及刚开始洗屎尿布会不会不太习惯,他说:“我小时候娘就这么伺候我,现在我就应该这么伺候娘。” 老人摔伤之前,老大已经50多岁,老二也将近50岁,哥俩都没成家,在娘眼里还是孩子,“娘管着我们,对我们特别亲,下地回来就吃现成饭,娘还给我们缝棉衣、做鞋子。” 提起以前的幸福生活,老二特别开心,“我最想吃娘做的豆杂面和玉米面窝窝,娘做饭好吃。” 现在老大、老二有个分工,老大负责在家做饭,照看老人,老二下地干活,还要上山砍柴,“我俩以前都不会做饭,大哥现在学着会做了,但也只是做些简单的饭菜,最常做的就是白菜面条。” 虽然哥俩从不说难,但困难毕竟在那。去年冬天,大哥穆双喜得了脑血栓,住了院。“那时候最困难了,妹妹去陪着大哥,我一个人在家照顾娘,我不会做饭,只能买点现成的,或者煮方便面。”穆喜平说,“幸亏大哥没落下大毛病,就是说话有些不利索了,要是大哥也病倒,我真不知道该咋弄。” 让哥俩庆幸的还有,娘没生过大病,偶尔感冒发烧,吃点药就过去了。 懂感恩就幸福 “妹妹也常过来看娘,帮我们洗洗衣服,拆洗拆洗被褥。乡亲们也都给我们帮忙。”说起别人的帮助,哥俩特别感恩。“邻居大嫂储芒芒经常往我们这跑,衣服破了都是大嫂给缝补,逢年过节,大嫂都过来给我们做饭。”穆喜平说。 采访中,躺在炕上的老人醒来时,一个劲儿地问,“是郭乡长又来了吧,坐啊,倒口水喝。”穆双喜告诉记者,许亭乡乡长郭建军也经常来看他们,不是带些东西就是给留点儿钱。 跟记者讲着娘仨的日子,兄弟俩总是乐呵呵的,觉得大家伙儿对他们都好,他们很知足,不觉得日子苦。“我们每个人每月都有政府给的55元养老钱,我们还喂着一头猪,冬天杀了家里留点儿吃,剩下的就卖了换钱。”兄弟俩说,还喂着9只鸡。 在大山脚下的小山村,那个将近40年房龄的三间土房里,娘仨简单地生活着,在外人眼里,很艰难,他们却感觉特别幸福,正如两个儿子所说:“有娘在,我们就有人疼,只要娘活着,我们就一直管下去。爹去世早,娘把我们六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现在娘用着我们了,是该我们来报恩了。”(记者 刘岚 文田明)
|
关键词:感恩,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