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小广告:城市“牛皮癣”为何还在恶化
九州观察 一些地方治理城市“牛皮癣”十年有余,但非法小广告依旧大行其道,明目张胆地存在于大街小巷,不少人追问:城市“牛皮癣”难道已恶化为“皮肤癌”? 治理多年,非法小广告却明“癣”蔓延 十几年前,由于贴在电线杆、墙壁、楼道口、报亭边的小广告泛滥,社会上和不少城市发出了治理城市“牛皮癣”的呼吁。然而,多年治理,这些“病态”的城市“牛皮癣”不仅没有得到根治,反而“病情”越演越烈。 记者18日走访海口市多个小区,看到楼道内黑色印章式小广告一个挨着一个,内容五花八门,盖满了墙面,甚至楼梯也没放过。 事实上,在全国多数城市的公共场所非法小广告都在大行其道,“前赴后继”将过街天桥、公交站牌、阅报栏等“涂”得一片狼藉。 “一般3秒钟就能喷涂一个小广告,但清除起来至少要10分钟。”海口市龙华区环卫局局长陆乙源说,一张小广告的成本无非几毛钱,而处理起来则需要几十元,每年投入的资金可能达千万元。 面对愈演愈烈的城市“牛皮癣”,各地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治理。北京市在人流密集点,试点设立“广告专贴牌”和“广告专贴柱”,银川市曾立法治理小广告,多地专项治理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一些市民还自发组织了“铲客”行动。然而,乱贴乱画的小广告“割了一茬又一茬”。 陆乙源说,一边是城管、环卫等部门耗费人力物力剔除,一边是防不胜防的小广告的“雨后春笋”之势。长久的治理拉锯战让城管部门挠头、百姓厌恶、市容市貌蒙羞。 非法小广告整治为何“屡战屡败”? 针对城市日益泛滥的小广告,一些公众感到费解:“非法小广告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众人皆知的乱象,政府部门为啥不能根治?”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小广告打击声势大、效果却难持续的尴尬,症结在于“九龙治水”。城建、工商、环卫、公安等部门都可进行监管,但又都打“擦边球”,难形成合力,使小广告管理出现“真空”。 海口市美兰区城管局副局长陈海波无奈地说,仅去年他们就进行过28次专项打击小广告,但查完又贴出来,城管一家的监管很难奏效。为此,记者采访了海口工商、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这些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如果没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长期存在的城市小广告整治起来有难度。” 此外,据知情人士介绍,2012年以前,一旦发现贴的小广告,电信运营商根据工商部门的举报,可以将小广告上的电话号码封号。但此后电信运营商不再封号,小广告也肆无忌惮地泛滥起来了。 记者就此询问有关电信运营商时也得到了印证。“相关法律规定,除非是危害国家安全、涉及刑事犯罪,公民的通信自由不能被侵犯,随意封号也是非法行为。”海南省一家电信公司的负责人解释说。 而对非法小广告具有最大威慑力的警方介入也面临难题。“长期大力度专项整治小广告,警力负担太大。”海口市公安局相关人士表示。 缺少地方性法规的支撑也是阻挠小广告治理的难题之一。陈海波说,目前国内城市都没有相关法规对城管、公安、工商、市政等在整治小广告中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大家各干各的,效果不明显。 非法小广告,还有治疗“药方”吗? “打击力度不够是小广告难以根治的关键。”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迫于社会压力,相关监管部门总是习惯于高强度地“管一阵”,然后又松懈下来,对小广告监管成为“猫捉老鼠”式的游戏。只有实现对小广告的全程监管,确保不留死角,才能走出“一阵风式整治”的怪圈。 “地方立法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海南省中邦律师所律师张孝民建议,通过完善法律监督,对恶意涂鸦者、小广告的设计、印刷、发放、张贴等一条产业链进行约束,并加大处罚力度和法律责任追究,从根源上斩断小广告存在的“根基”。 “震慑力度强的公安、城管、工商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陈海波认为,协调好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防止内部推诿扯皮,将“悬空的”行政执法落到实处,避免出现监管真空。 “应该形成对非法小广告人人喊打的局面。”海口市金茂小区的住户张丹萍说,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随时受理群众举报。“只有公众积极参与制止、检举散发小广告的违法行为,才能拓展政府部门的执法范围。” 同时,一些专家指出,借鉴国外的一些有益经验,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对小广告合理引导和规范制约。海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代红说,对内容不健康和影响市容环境的,一律查封、取缔,并追究法律责任,而对那些合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广告,则需要规范管理,通过设立专门的张贴区域等方式,发挥服务群众的功能。 |
关键词:小广告,牛皮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