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

衡水农民发明家: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 2013-05-08 08:33: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第三代秸秆收获机

  -第一代秸秆收获机(视频截图)

  -第二代秸秆收获机

  -蔡增旺讲解起草机和打包机

  -蔡增旺展示他获得的国家专利

  他曾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常常因为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不能及时供应而犯愁;他只有初中文凭,看着老百姓费力地收割秸秆,他开始钻研起机械原理方面的书籍,决定发明一种秸秆收获机;他曾被人称作怪人,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埋起头来搞发明。利用5年的时间,历经3代改进,通过无数次的试验,他终于制造出一种多功能秸秆收获机,并获得国家专利。他叫蔡增旺,是衡水深州的一位普通农民。“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是蔡增旺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得以持续努力的动力源泉。

  钻研

  养牛大户利用旧收割机制成秸秆收获机

  6日下午,记者来到深州双井经济开发区张村,在蔡增旺家门口,恰巧遇到他刚刚从附近加工厂回来,三轮车上装着刚刚加工好的机器部件。说明来意,记者被带到了他研制秸秆收获机的厂区。一进门,记者便看到两个“大家伙”停放在院内。环顾四周,还有不少小的发明很有新意:起草机,可以将4-5米的深坑内的草直接吹起来;微储饲草打包机,可以将干玉米秸秆、麦秸等进行打捆,并自动装袋。研制过程中试验用的零部件更是不计其数,“这还是刚刚卖了10余吨废铁后剩余的,原本比这更多”。

  在厂区办公室,记者看到蔡增旺的桌上摆放着一整排的工具书:《模具钳工》、《液压工程简明手册》等,都是他常看的书籍。今年41岁的蔡增旺,仅有初中文凭。2005年,他曾是村里的一名养殖户,也是在这片厂区内,最多时养着150多头牛。由于他饲养的牛所吃的饲料多是秸秆做的,因此每年收饲料成了他养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每年只有十多天的时间能收到秸秆,村民们基本都是手工收割,效率低,我能收上来的秸秆就相当有限了。”

  如何能够又快又省钱地将秸秆收割完成,也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村民们。以往他们都是先将秸秆从地里割下来,然后再用拖拉机运输到饲养场粉碎,效率低,劳动强度大,10余个人1天仅能收完20多亩地的秸秆。于是,蔡增旺就琢磨,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在田里一走,就能把秸秆直接粉碎。从此,蔡增旺开始钻研起机械原理方面的书籍,并回收旧的收割机框架进行制造和组装。终于,2008年,历时2个月,他研制出了第一代秸秆收获机。

  历经三代“进化”

  收获秸秆省时省力省费用

  蔡增旺研制的第一代秸秆收获机,由两辆拖拉机、一个打草器和一个吹草机组成。打草器每分钟旋转1700转,可迅速将秸秆粉碎,再由吹草机将粉碎的秸秆吹到另一辆拖拉机内。他告诉记者,在第一次试验时,很多村民都来看他研制的机器如何收割秸秆,能不能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是他们最关心的。试验中,手工收割需要半天的秸秆地,用机器仅需5分钟就能完成,不仅节省了人力,效率也大大提高。但是,秸秆收割不完全,车辆配合不方便,收割完的田地需要重新整理,而且粉碎的部分秸秆被浪费。同时,作为饲料,被粉碎的秸秆既粗又长还有土,牲畜不爱吃。

  “既然干了,就要干到底。”为了让老百姓收割秸秆更方便,多挣些钱,蔡增旺一门心思投入到秸秆收获机的研究上。他发现,由于打草器前面的弯刀与秸秆的接触面积过大,切的频率较高,于是,他设计出了一种直刀,并增大刀的利度。2010年,第二代秸秆收获机诞生,整台机器的外形有了明显的变化,割台放在了前面,可以先收完玉米秆,防止将其压倒后切割不到。集草箱直接与收获机结合,粉碎后的秸秆直接被吹到集草箱内,减少浪费。他告诉记者,实际测试中,粉碎效果比第一代要好得多,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收割完成的地里比较乱,而且残存有秸秆茬,集草箱的设计也不是很理想。

  “机器的设计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为了让老百姓满意,我会继续改进。”2011年,他再次将切割刀改进,在转动的刀片上方增加齿状的定刀,使秸秆接触时粉碎得更细。同时,为了解决残留秸秆茬的问题,蔡增旺在二代机器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草茬粉碎机构,将草茬直接粉碎在地里,就可以直接在上面播种了,便于抢农时。“第三代集切割、粉碎、收集、清理于一体,连续完成收获过程。”蔡增旺说,试验中,纸箱、树枝等不同种类的东西连同倒地的秸秆均能被粉碎,收割完成的秸秆地可以直接旋耕,省掉了一道清理工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果是收割能手,每人每天只能完成3亩地,而蔡增旺发明的秸秆收获机,每天则能收割100亩地,省时省力省费用。同时,该机器收割3000余亩才需更换刀具,并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廉,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实惠。

  坚韧

  乡亲排队邀他收秸秆,现已与国企达成联产协议

  2009年,在第二代机器的研制过程中,如何将物料抛送至集草箱成为一道难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3天3夜没合眼,憋在家里不出门,别人都把我当做一个怪人。”蔡增旺说,他曾到一些大的企业去过,这些企业专门做秸秆收割机,但是去了以后人家瞧不起,根本就没正面说过这个事儿。后来,经过2个月的时间,他做了4个风机,改进了4次零部件,甚至把机器的保护罩打开手动送草查看问题,终于将草料收不干净的问题成功解决。

  在秸秆收获机的研制过程中,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蔡增旺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咱老百姓土里刨食,原本就不富裕,为了改进机器,我把原来养的牛全部卖了,家里的钱也花得所剩无几,总投入有100万左右。”刚开始,家人不理解他,认为把牛养好,把地种好,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可蔡增旺不这样认为,他想通过自己的发明,让老百姓们都能受益。

  尽管如此,机器制作完成之初,根本不被老百姓们认可。蔡增旺说:“当时,我挨家挨户去找,可还是没多少人用。”当蔡增旺一人驾驶第三代秸秆收获机与15人手工收割秸秆进行测试比赛并获得成功后,他的机器开始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去年,在收割秸秆时,村民们开始排队邀请他。

  目前,蔡增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秸秆收获机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并与河南一家国企达成协议,联合批量生产多用途自走式秸秆收获机。“这种机器造价低廉,预计两年就能收回成本。”他告诉记者,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图记者杨东)

 

关键词:农民发明家,秸秆收获机

责任编辑: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