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新闻频道 >> 专栏

博野村医郭生申仁心大爱惠乡邻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05-15 14:50: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农村人看病不容易,只要有需要,我都会随叫随到,不管刮风下雨。”1944年出生,20岁开始行医,按当地风俗今年已经70岁,整整行医50年。50年行医,博野县城东乡东伯章村老村医郭生申换了5辆自行车,足迹遍布方圆十里八村乃至安国市。50年间,郭生申每天休息时间很少,有时候半夜村民生病,他都会背起药箱立刻就走,就连春节也是如此。

  行医50年,只为治病救人

  在博野县城东乡,郭生申是位“名医”,附近十里八村乃至临近的安国、望都等县(市)的村民也都找他看病。

  说起从医,郭生申离不开父亲的影响。郭生申的父亲原来是部队上的一名医生,从部队转业回家做起了村医,口碑极好。郭生申从小就跟着父亲走村串户为乡亲看病,深受父亲影响,有钱的人不多要,穷苦人有就给,没有则分文不取。“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不是为了挣钱。”

  不止村里人,就连不认识的人郭生申也会援手相助。2011年,一个骑着三轮车卖菜的人遇上大风,不慎连人带车翻到了沟里,胳膊脱臼。来到郭生申的诊所后,郭生申很快帮伤者接好了胳膊,打上了绷带,没有收一分钱。

  在村民眼中,郭生申是不折不扣的全科医生,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再加上中医科,什么病都能看。

  今年年初,村里一刚出生几天的孩子高烧,一家人找到郭生申。由于村卫生所条件有限,郭生申建议到县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临行前,郭生申见孩子体温很高,决定先给孩子输液降温。孩子出生才几天,输液只能扎头皮针,这对年近七旬的郭生申来说难度极大,但郭生申凭借多年的经验一次成功,并亲自陪着去了县医院。县医院的儿科医生对郭生申的准确诊断、及时处置和正确用药都赞不绝口。

  行医50年,医好病人无数

  “每到过年,往往是最忙的时候,50年来从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郭生申说,尽管累,但是很满足,因为自己保障了村民的健康。

  东伯章村有2400口人,不止看病,还需要做好防疫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村里孩子多,每当需要给孩子打防疫针的时候,工作强度非常大。有时候,一个孩子打完针还需要观察好几次,一天下来,郭生申也睡不了多长时间觉。

  老支书代新田说,郭生申的医术非常精湛。代新田的小儿子六七岁时一次发高烧,到医院住了7天还是不退,医生也查不出是什么病。无奈之下,代新田赶紧把小儿子送到了郭生申这里,结果打了一针就退了烧。又输了3天液,儿子的病就好了。“博野县城、安国市的一些人都会到郭医生这里来看病,花钱又少,好得又快。”

  2012年,村里一位84岁的老人因肠梗阻卧病在家,送到大医院后,医生说没法治了。郭生申没有放弃,通过近一个月的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终于治愈了老人。治疗期间,每隔3天他就要为老人做一次灌肠治疗,从不怕麻烦。

  50年间,郭生申也记不清自己到底医好了多少人,去得最远的地方骑自行车来回也需要三个小时。

  为提高医术,不断钻研学习

  1964年,郭生申从“赤脚医生”干起,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中西医理论。在县医院上培训班时,他是第一个独立主刀完成阑尾手术的学员。在村里,郭生申一边干农活挣工分,一边给乡亲看病,既当医生也当护士,有时还要当助产士,还学会了中医推拿、针灸和拔罐。

  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郭生申都抓紧一切机会向老师请教。直到现在,郭生申还订着有关医学方面的杂志,学习用电脑了解新药等信息。“社会在进步,自己也不能落了伍。”郭生申乐呵呵地说。“村里培养了我,我有义务为村民服务。”郭生申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他放弃了多次可以去乡卫生院、县医院当正式医生的机会,扎根村里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医。
郭生申的女儿在保定市当医生,父女俩一见面的话题还是看病。女儿曾经问他什么时候“退休”。他笑着说,“闺女,爹离不开乡亲们,乡亲们也需要我,大事咱干不了,但小病及时治,大病指方向,这是老村医的义务。”(记者 张清华)

关键词:医生,医院,孩子

责任编辑:赵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