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怎样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
专家访谈 怎样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 ——访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研究员 培育环京津地区增长极正当其时 记者: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不仅要读懂河北,更要读懂京津。从经济学角度,您如何看河北与京津的关系? 武义青:环京津是河北最明显的区位特征。河北与京津之间尤其是与北京之间,从当前看,应更多地遵循腹地与大都市之间的特殊规律。 就理论而言,大都市对周边腹地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影响:一是极化效应。大都市在公共福利、工资水平、硬件设施等方面优势明显,造成对周边人才、资本和消费的单向吸附。在这一效应作用下,外围地区的优质要素被吸引到大都市,产生“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客观上减缓了外围地区的发展进程。二是扩散效应。当大都市的经济集聚程度达到临界点时,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会产生“集聚不经济”,进而通过产业外迁、创新外溢、人才外流等形式,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和扩散效应。一般来说,当大都市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时,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到了工业化高级阶段,极化效应开始衰减,辐射带动效应逐渐成为主导。在此规律作用下,大都市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差距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直至最终走向一体化。目前,河北与京津间的一体化趋势正在加强,京津的扩散效应逐步显现。 记者:也就是说,以前令人尴尬的“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正在改变? 武义青:是的。京津冀合作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河北借势京津发展也将步入一个加速上升期。顺应这一趋势,省委提出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可谓正当其时。 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看,北京从2005年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对周边地区的净溢出效应逐渐增强。2012年北京人均GDP达13797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依据世界银行标准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反哺”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北京饱受“大城市病”困扰,迫切需要疏解城市功能、拓宽发展空间。比如,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搬至廊坊大厂,北汽福田落户沧州、承德,北京热电厂、农副产品和商品批发市场也有意迁入我省,等等。 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我省一半以上的设区市将纳入其中。 从我省现有条件看,环京津地区基础设施体系、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完善,园区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了承接京津高端产业、优质要素转移的条件。目前,环首都地区已形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9个,中科廊坊科技谷、保定中国电谷等产业集群各具特色,已承接了不少京津高端产业、优质要素转移。 找准双赢的共振点是关键 记者:京津辐射外溢效应开始显现,河北如何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武义青:这需要从深化京津冀合作入手,以对接为理念,以错位发展为方向,以优化服务为途径,以互利共赢为目的。这其中,找准双赢的共振点是关键。 利用京津要素外溢。我省及环京津地区自主创新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薄弱,应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吸引北京的技术和高端人才。十年前,京蒙高科技孵化器的建立,使内蒙古自治区迅速成为北京市技术输出的第三大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省环京津部分市县已与北京中关村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今后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大力吸纳转化京津科技创新成果,打造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是培育环京津增长极的核心。环京津地区应定位于京津的生产制造基地、研发中试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服务业外围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疏解京津压力的同时,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 抢占京津市场。2012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02.8亿元,连续5年成为我国消费规模最大的城市。环京津地区的农业、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要瞄准京津,想方设法提高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率,在服务京津的同时发展自己。 记者:从现实看,环京津地区要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只有区位优势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武义青: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环京津地区要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关键是要抓好一批重点卫星城市和重点园区建设。具体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对接。要集中政府可调控资源,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与北京交通的高效对接,打造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二是加强以优化服务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缩小与北京的梯度差,同时利用好生活成本更低、环境更宜居的优势,营造“不是北京、胜似北京”的人居环境。三是加强项目谋划和平台建设。环京津地区并非一个同质区域,其内部差异很大。培育环京津增长极,应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规划。环京津各地应瞄准京津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有选择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切忌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我省县小、县多的实际情况,在园区建设上,应适当整合环京津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解决各自为政、缺乏合力的问题,不断增强园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坚持绿色崛起是方向 记者:环京津地区区位特殊,肩负着服务首都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双重职责。面对双重压力,环京津地区如何发展? 武义青:环京津地区担负着为北京阻沙源、蓄水源等生态服务职能。这就决定了环京津地区增长极的培育绝不能盲目地“大上项目”,而是必须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坚持绿色崛起。 坚持绿色崛起,重点是着力实现主导产业的绿色转型。一方面,从实际出发,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黑色工业”逐步转变为“绿色工业”。一方面,大力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具有绿色低碳的特征,应成为环京津地区的新兴主导产业。再有,就是通过生态资本运营,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这是绿色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要摒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割裂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多功能、多效益为指导思想开发利用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力扶持林下产业、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 记者:实现绿色崛起,既需要环京津地区强化科学发展意识,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 武义青:外部条件很重要。比如,为保证京津的水源供给和生态屏障功能,环京津上游地区付出了很多。加快环京津地区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互利共赢。 此外,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需要依靠政策工具的创新来推动。可以把环京津地区作为绿色发展的试验田,赋予一定的先行先试权,探索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机制。比如,积极探索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展碳汇交易市场;率先建立绿色GDP政绩考评体系,引导各地政府以绿色经济为指向进行理性竞争;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税收减免和法律强制等方式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等。(□记者顾赞良) |
关键词:环京津地区,发展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