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频道 >> 渤海潮评

邓鹤翔能带来“鲶鱼效应”吗

来源: 河北青年报 作者: 2013-05-21 16:55:1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网爆武大出现85后教授,武大人事部相关负责人证实,教授叫邓鹤翔,生于1985年4月,不久前刚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或是该校最年轻教授。

  先看看邓鹤翔的简历:2007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该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三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重大项目,两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文章。“海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

  在羡慕85后的邓鹤翔能拥有这样“显赫”人生资历的同时,有一种追问值得关注:何时国内的高校能培育出这样“纯原装”的年轻教授?这个疑问确实由来已久,差不多30年前,钱学森就曾感叹:“在中国要想突破论资排辈真难!”因而,有一种顾虑是,引进年轻海归,能让他们在日后更长的学术历程中实现与现今相匹配的学术成就吗?

  一方面作为学术明星引进来的年轻教授,能保障他们充分的学术自由吗?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曾表示:在中国学术界掌握话语权的主要是院士和资深教授,他们的平均年龄差不多70岁了。判定一个学生在学术上的研究结果,提拔优秀的年轻学者,生杀大权往往掌控在他们手中。而他们往往对年轻人的新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可能力不从心。因而,如何使得评价体系跟上新研究成果的步伐,仍是影响邓鹤翔们未来成就的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让学术的归学术”是邓鹤翔们成长必备的氛围。而目前由行政部门主导的高校评价体系,重教授、院士数量,轻具体学术成果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相应的学术机制调整,引进年轻教授如果纯粹只是学校的功利,则极易导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

  总之,人们对邓鹤翔们表达羡慕和敬意,并不纯粹止于年轻人的奇迹,更寄托了对优良用人、育人机制的希冀。换言之,人们希望不断引进的海归教授或年轻人才能给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带来“鲶鱼效应”。

 

关键词:85后教授,武大,邓鹤翔

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