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频道 >> 渤海潮评

无需让“中学生舌吻”选择回避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作者: 2013-05-30 17:39: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据《海峡导报》5月28日报道,今年6月16日—11月31日,在漳州碧湖生态园拟举办“从卡塞尔走来———首届漳州国际公共艺术展”,青年艺术家柳青的雕塑作品《车站》在展示过程中引起市民众多非议,雕塑表现一对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当着众多候车人的面,玩起了“舌吻”,柳青回应称,他创作这件作品,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一些思考,并希望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

  在我们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既有“助人为乐”催人向善的美德,也有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俗陋习,人所共知的某种现象,尽管人们都知道他的危害,甚至从心里产生厌恶,但只要不发生在自己或亲朋子女的身上,不是力所能及的去反对或去阻止,而是选择回避,中学生早恋不仅是较普遍性的存在,甚至更有发展蔓延之势,人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现这种现象,但对于街头看到类似于雕塑中的这种行为,却又默默祈祷自己的孩子千万别看到,深怕自己或亲朋的孩子一看到这种情况,马上就会“学坏”。这尊艺术作品《车站》摆在公园里展示,引起市民众多非议,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而是不能用解决问题的态度去面对,担心在年幼的孩子面前无法解释。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负面”信息,远比这尊雕塑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复杂太多,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根本无法让10多岁的孩子完全回避,既然无法回避,就必须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加以教育和引导,你可以不让孩子看到这尊雕塑,甚至可以尽其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回避一切可以回避的视觉,但你根本无法彻底阻挡孩子青春的骚动和开放社会对孩子无孔不入的熏染,因此,勇敢直面这些不良现象要比选择逃避更科学,用正确的态度去审视中学生早恋并寻找解决办法,远比“蒙上眼睛”甚至“掩耳盗铃”的说教更能提高“免疫力”,中学生“舌吻”的艺术雕塑摆放在任何地方不是问题,正如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胡荣教授所说,是“起到误导作用还是警觉作用,关键取决于观赏者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实际上,教育中学生正确面对早恋,避免早恋,远比给幼儿园孩子启蒙性知识要复杂和困难许多,幼儿不谙世事,大人怎么说孩子怎么信,而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时期,又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发生早恋行为并不是不知道其行为的对与错,而是不能正确对待和自控能力的差异,因此如何帮助和教育使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是关键,更应看到,创作者创作的这尊艺术作品,主题不仅不是宣扬中学生早恋,鼓励中学生去效仿,而是以此告诉公众这种早恋存在的现实,让大家看到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以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应当说创作者的“主题思想”是鲜明的也是积极向上的,如果家长带着某种“暧昧”或是“憎恶”眼光去欣赏,自然会由不得替孩子往“效仿”的思路上漂移,但如果做家长的态度坦然,将其作为一本“反面教材”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未必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其实,几千年传统文化对性的禁锢和过分敏感,在开放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下,已经让我们对青少年的性观念教育吃了“大亏”,中学生早恋或过早偷吃“禁果”,并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错,而是我们成年人的观念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需要做的是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开放、宽容与保护相协调的环境氛围,不要刻意回避或人为制造某些所谓“敏感”,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能同家长或学校老师坦然讨论某些“敏感”话题,说到底市民对《站台》雕塑的众多非议,还是源于心理的禁忌没有打破,谁能说这不是传统“封建”文化思维的沿袭呢?

关键词:中学生舌吻,雕塑,车站,长廊

责任编辑:杨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