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频道 >> 渤海潮评

一个人的“逃离”与一种体制的微恙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06-12 08:26: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于莺,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2011年10月,因注册并勤更微博“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讲述医院、生活趣事而走红。6月8日晚9时,“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发布微博消息,“妞爸要去玉树支边三年,而我,干完这个月就辞职了。打算给自己放一个月大假,追求自由执业之梦想!”(6月11日《新京报》)

  面对于莺的辞职,不少网友猜测,是不是于莺平日太敢于直言,让院方不满,最后导致辞职?于莺已经否认了“被辞职”,她表示走出体制,依然会坚持做医生,并希望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医生一起,打造社区医生的个人平台。人各有志,是坚守在体制内还是“逃离”,这完全是于莺的自由选择,于莺辞职了,这是一种勇气。

  不过,于莺辞职虽属自愿,但并非没有因由,她坦言,“(辞职)最直接、最根本的理由是,现在对医师的评定、评价体系,还是SCI文章、科研这个指标。我承认我没这个天赋,但我的临床能力很强。我觉得,科研这条道路可以有,但不可以是评价医生的惟一道路。”其实,两年前接受采访时她也说过不愿写SCI文章。

  毋庸讳言,发表SCI文章是最能证明科研能力的硬指标之一,但有必要要求临床医生具有那么强的科研能力吗?像于莺,常年坚守一线,临床能力很强,但不善于写SCI文章,如果以科研能力来作为评判她能力的唯一标准,这显然不公平。正如有业内人士所称,“非得给临床大夫一个搞科研的担子并且和晋升挂钩,对临床水平却不闻不问,临床水平再高没有科研也无法发展,却有一堆搞科研的人在临床当主任,这是医疗体制的变态。”把SCI文章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备受诟病的论文崇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说过,“袁隆平发过几篇论文?但没人否认他是中国最顶级的农业专家,如果按照现在有关部门的要求,袁隆平哪里还有时间去种植水稻、做试验?”这话同样适合于莺———当然于莺也许不能和袁隆平同日而语,但她所遭遇的困境,人们有目共睹。如今于莺辞职了,论文崇拜何时寿终正寝?“全市(北京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于莺曾发微博称,一辆120急救车拉着意识不清的病人,连跑5家医院,都因急诊科爆满,没床没设备而无法及时抢救。该微博让网友对急诊病床和看病难关注。作为急诊科主任医师,于莺的发现无疑是权威的、真实的。时间就是生命,因信息不畅,急救资源不联网而导致患者死于非命的案例并非少数,如今,于莺辞职了,千呼万唤的急救资源联网何时实现?

  此外,于莺还谈到,“在我的理想中,公立医院是真正为老百姓看病的,要把特需医疗、高干病房完全剥离。”这种理想很奢侈,因为不少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被一些高干所占用,早已不是新闻。不知道高干病房从公立医院剥离还需多久?

  于莺辞职,这是一个人的“逃离”,她的辞职与体制存有微恙有关。但一个人的“逃离”显然不可能革除体制的微恙。这也许是一种悲哀。(王石川)

关键词: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辞职,生活趣事

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