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党代表工作室构建模式
一、产生背景 2008年,中央、省委先后下发《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中发〔2008〕8号)、《广东省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粤发〔2008〕12号),要求全面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东莞市为更好地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在充分学习借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经验和其它地方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于2010年6月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覆盖全市市直机关、镇村(社区)、“两新”组织的619个党代表工作室,建立了全新的组织设置和管理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东莞市委以行政区划和行业系统来原则来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将全市419名市党代表、5554名镇(街道)党代表都安排进驻一个党代表工作室、所有市级领导党代表都分到各个镇(街道)机关党代表工作室接见群众,促进党代表在任期内履职尽责、联系服务群众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崭新实践阶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工作主题。东莞党代表工作室主要围绕“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的主题,重点发挥三方面作用。“知党情”,就是使党代表工作室成为宣传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的阵地,了解掌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窗口,传递反映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通道。“听民意”,就是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通过主动深入基层,以谈心、谈话为主要方式,“零距离”倾听党员群众的心声,了解党员群众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做好党员群众思想工作。“促和谐”,就是让党员群众有话找党代表诉说,有事找党代表商量,把党代表工作室建成“党群连心桥”,增强党员群众对党组织的信赖感,提高对党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以促进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二)设置全面覆盖。目前,全市共设党代表工作室616个(2012年根据行政区划变化和实际需要进行了调整),覆盖了全市所有市直机关、镇(街道)机关、村(社区)、“两新”组织和产业园区,分为五类。一是市直机关党代表工作室1个、政法系统党代表工作室1个;二是镇(街道)机关党代表工作室32个;三是村(社区)党代表工作室579个;四是市直管企业党代表工作室1个、市直管社会组织党代表工作室1个;五是松山湖党代表工作室。在设置选点上,党代表工作室一般设在党员群众集中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行政服务中心或群众办事大厅的一楼,方便党代表接见联系党员群众、有利于党代表开展活动。 (三)代表全部参与。根据选举产生、结对帮扶、包片驻村、工作关系等原则,将全市419名市党代表和5554名镇(街道)党代表全部安排进驻到各个党代表工作室,实现代表全参与。按照选举产生地原则,31名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市级领导党代表带头进驻各相应镇(街道)机关党代表工作开展接见党员群众工作。 (四)全面规范运作。为明确党代表工作室功能职责,确保规范运作,我们建立了“六项工作流程”。一是定期开放。党代表工作室每周定期开放一次,每次开放时间为两个小时左右。开放时间一般安排周一至周日晚上,周六、周日公休日的上午或下午。二是轮流接见。工作室实行党代表轮流驻室接见党员群众。每次一般安排1名党代表参加接见,人数多的工作室也可以同时安排2名党代表参加。三是走访调研。党代表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走访工作室所在辖区的党员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向党组织传递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声,并为党组织决策提供有用参考。四是远程受理。开通了网络党代表工作室和电话专线,党代表在驻室工作时,可登录网络查看网民提交的登记表,或接听党员群众来电,并依照有关程序受理党员群众的来访,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协调处理。五是联络服务。每个党代表工作室配备1至2名兼职联络员,主要负责做好工作室的日常工作,安排若干名党员志愿者,为工作室提供服务。六是跟踪反馈。党代表工作室对党员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送有关部门办理,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向党代表和党员群众反馈。 (五)强化基础保障。为推进党代表工作室有效运作,我们从指导机构、人员配备、制度规范、硬件设施、运作经费上强化了“五个保障”:一是机构保障。市委组织部设立了党代表联络工作科,负责党代表工作室的指导联系,做好党代表工作室收集的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交办、跟踪落实、反馈等工作。二是队伍保障。建立和完善“1+3”保障模式,即建好党代表工作室“1个平台”和党代表、联络员、志愿者“3支队伍”。党代表队伍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党代表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接见群众的技巧和方法;建好联络员队伍,全市驻室联络员达1323人。由村(社区)组织委员、大学生村官兼任驻村(社区)工作室联络员,镇(街道)组织办干部兼任驻镇(街道)机关工作室联络员,市直工委、市企业工委、市社会组织工委、市委政法委和松山湖工委的机关干部兼任联络员。各镇(街道)以党代表工作室为依托,以青年党员为主体,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党代表工作室提供义务服务。三是制度保障。建立日常工作制度。市委专门印发文件,详细规定全市党代表工作室运作模式,向每位代表印发了《东莞党代表工作手册》,并配发至所有工作室。建立回复反馈制度,党代表工作室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整理、汇总,确定承办单位,明确具体处理意见。联络员将承办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及时向党代表、党员群众反馈。建立检查指导制度。党代表工作室接见党员群众的情况,定期汇总、报送。组织部门定期对党代表工作室运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总结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四是硬件保障。设置相对独立的党代表工作室,实行一室多用,面积均在2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便于接待党员群众的基本设备,营造整洁简朴、温馨如家的环境。五是经费保障。市委按照每个党代表工作室1万元的标准,从市管党费中拨出619万元作为各个党代表工作室的专项经费,重点加强党代表工作室网络平台建设。 三、成效反响 目前,各个党代表工作室工作运转正常,效果突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东莞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验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和汪洋书记、李玉妹部长等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央组织部组织局李其森副巡视员、李玉妹部长都亲临东莞党代表工作室参观指导。第473期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对东莞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验作了专题介绍。东莞党代表工作室建设经验先后被人民网、中新网、网易以及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等数十家国内和省级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在百度网中被收为“百度百科”词条。2011年,“东莞党代表工作室构建模式”被评为全省组织工作十大品牌。 (一)实现党群对话的重要社会平台。党代表具备群众性、代表性,享有建议权、监督权,开展群众工作具有天然优势。设立党代表工作室,立足于在重构党与社会群众关系的进程中,发挥党代表党情收集、民意整合、利益传达和协调等职责作用,以更加主动、平等、直接、开放的姿态,搭建起了实现党群对话的社会平台。一是便捷对话的“通道”。党代表工作室的建立,使代表职权“前移”,“无障碍”直面群众,为“零距离”沟通创造了便利条件。既让党代表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也让普通党员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随时都可以“有话向党说、有事找党帮”。二是平视对话的“站台”。党代表作为党员群众的“代言人”的角色出现在工作室,还原了“代表”的实质内涵,完成“代表”形象塑造,更容易与基层党员群众形成平等交流关系。东莞市党代表、东城同沙社区书记谢淦祺对此深有感触:“许多群众都说,来工作室与我聊天相比平常去我办公室谈话,少了拘谨,多了放松,少了隔阂,多了亲近,成了真正朋友。”三是上下对话的“枢纽”。借助党代表工作室,党员群众的诉求可以直达党的核心部门,并向上级党组织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传达,党代表工作室成为是党组织联系党员群众,实现上下对话的“启动阀门”和“传导中枢”。以设在市图书馆内的东莞市直机关党代表工作室为例,开放之初主要是少数机关党员干部、家住附近的社会群众前来,后来逐步扩大到周边镇街,甚至一些路过东莞、来莞探亲访友的外省市群众乃至国外友人也慕名而来,前来与党代表对话交流的人数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 (二)汇聚民智民力的新型承接载体。党代表工作室在汇聚民智民力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承载接纳”优势。首先,意见收集有专人。通过党代表工作室,由全体党代表“专人”经常性收集全党和全社会的意见建议,党代表闭会期间行使权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次,意见受理有专责。党代表按依托党代表工作室这个平台,通过电话约谈、网上交流、走访慰问等形式,了解社情民意,听取党员的意见、群众的诉求,形成按照登记、接谈、受理、交办等专责制度。第三,意见回应有专办。党代表工作室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能迅速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回应。一年多来,市直部门对党代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基本做到回复落实,部分还能较好解决一些遗留的疑难问题。目前,全市党代表工作室共收到党员群众意见建议7442条,其中建议类4924条,占66.17%;反映问题的2518条,已反馈回复的2483条,意见建议交办回复率达98.6%。 (三)做好群众工作的广阔实践基地。党代表工作室因其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力关系等软硬件的综合配套,为党代表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和“集训地”。一是集约的工作“阵地”。工作室作为党代表开展群众工作的专门“阵地”,使党代表任期内履行职权进入了具体的运作过程,使党代表联系群众有了政策依据和操作指南,群众工作脱离了涣散的“自发”的状态,而成为一项高度程序化、规范化的专项工作。二是自律的实践“课堂”。党代表定期接见党员群众和办理意见建议过程中,要求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领悟能力、对党委政府工作的透彻理解、对党代表工作制度的熟悉掌握并学会与群众经常打交道,这就促使党代表必须自觉自律,通过“岗位实践”来强化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前置的服务“窗口”。党代表工作室不仅成为党代表固定化的“现场办公”场所,还为他们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提供了一个前置“窗口”,鼓励和推动党代表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和私谈式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据统计,至今为止市、镇两级党代表共走访慰问7280次,接受电话咨询3840次,网上交流1232次。 (四)促进和谐共融的有效保障措施。从制度设计角度讲,促进社会和谐共融是建立党代表工作室的最终目的所在。实践证明,党代表工作室在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保障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确实是大有可为的,并使“共产党为人民办实事”的宗旨日益形象化、具体化。一是化解矛盾的“防洪堤”。党代表近距离接见党员群众,加强了党组织和党员、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对话、协调,引导党员和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合法诉求,在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中起到一种“填石固堤”的作用。如我市一名在公安局工作的党代表在驻村工作室值班期间,听到4名群众反映本村通讯微波信号发射塔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的问题,利用所在工作单位的优势,及时联系安排有关通信技术部门进行实地检测并得到无害结果,之后又组织召开了党员群众座谈会,向全体村民通报情况并做了相应解释工作,使一起容易引起信访上访的事件预先得到化解。目前,我市到工作室来访的党员群众40.45%属于倾述谈心之类,党代表工作室在疏导群众思想情绪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二是协调利益的“润滑剂”。党代表工作室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全面开放,驻室党代表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这种开放自由的沟通、协调本身就是利益冲突的释放与纾解。据了解,到村(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的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劳动就业以及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环境交通等,其中70%以上意见得到了协调解决。三是纾解民困的“暖心巢”。因为党代表工作室能够主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使群众感受到了主体地位的提升,感受到党代表是为群众说话的。不少经来访者多种渠道、多次反映仍没有获得应有重视或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党代表工作室受理转办后,不同程度地得到改进甚至解决。比如,党代表工作室收集交办的关于东莞大道地下通道电梯设置、玉兰大剧院节目安排、部分路段治安整治等20多项意见建议,已被相关部门采纳落实,切实维护了党员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公共诉求。
|
关键词:党代表工作室,群众路线,服务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