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女军医给贫困学生和患者捐款
和平医院神内科副主任张笋身患绝症仍坚守岗位决定捐献器官,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是我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我知道自己的生命无多,自感奉献太少,社会各界的馈赠太多,为此,我想捐出1.1万元钱作为特殊党费,一半捐给看不起病的贫困患者,一半捐给刚考入大学的优秀贫困生……”6月13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到了该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笋的一封信件。去年6月,年仅40岁的张笋大夫被检查出患上了胶质细胞瘤,高恶性达3—4级,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面对病魔的无情侵袭,这位曾多次赴非洲参加维和任务的优秀医生,毫无惧色,还准备捐出钱来帮助他人。更让人动容的是,张笋早已打定主意,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她要捐出有用的器官,给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 人物:张笋 张笋,1972年出生,1996年大学毕业后入伍,进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救治患者无数。曾两赴非洲参加维和任务,获联合国颁发的维和荣誉勋章。在非洲恶劣的环境里执行维和任务也从没喊过一声苦的坚强女军医,不想在壮年遭遇了可怕的病魔。 今年2月16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张笋患了胶质细胞瘤。给她诊断过的大夫表示,其生命也许只有6—8个月。 手术前,张笋希望捐款1.1万给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和治不起病的患者,同时,她决定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捐出有用的器官挽救那些在死亡边缘的人。她说,“我是一名党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是我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年轻医生患上脑部胶质瘤 1972年出生的张笋,1996年大学毕业后入伍,进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救治患者无数。她曾两赴非洲参加维和任务,曾获联合国颁发的维和荣誉勋章。在非洲恶劣的环境里执行维和任务也从没喊过一声苦的坚强女军医,不想在壮年遭遇了可怕的病魔。 2012年6月24日,张笋像往常一样在医院忙碌,当她想说话时竟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到底怎么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这个危险信号让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科班出身的她提高了警惕。随后进行的CT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担忧:脑部异常。此后,张笋准备先吃药观察。此后,类似症状也偶尔出现,但并不严重。 今年1月份,因脑部异物扩大,张笋决定前往北京301医院手术治疗。但因为病情一直不能确诊,加上其父住院,手术耽搁了。一直到2月16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张笋患了胶质细胞瘤,这是第一次确诊也是术前最后一次检查,张笋这才成了自己工作医院的病人。“对于这样的患者,休息、尤其是大脑休息是必需的,作为医生我们肯定会叮嘱患者注意休息。”神经内科医生李金英心疼地说:“可从第一次检查到确诊的半年多时间里,张主任只表现出了她的医生角色,每天说说笑笑,跟没病一样,同事们也都不拿她当病人了。” 李金英说,作为科室的副主任、医疗小组的一位领导,原则上张笋一周只需要出两次门诊,而且也不用天天查房。可确诊前的半年多来,张笋不但没有像她叮嘱其他病人一样,好好休息,反而照例一周出两次门诊,其余时间也全在科里,每天查房必定新旧病人走访一遍。“她确诊的那天才跟我请假,说要住院手术了,委托我帮她出第二天的门诊,还认真地把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交代给了其他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雪笠说道。 “我不畏惧死亡,但我热爱生命” 让张笋记忆深刻的是,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一位同行正面告诉她说,她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手术风险极大。“做手术很有可能会伤到运动神经元和语言中枢,导致全身瘫痪和丧失语言能力。”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的结果,恐怕都会感到天塌下来。“其实这个结果对我来说并不突然,我是个医生,对自己的病有预感。得了病,治呗,怨天尤人只会加重病情。”张笋告诉记者,她没有来得及多考虑未来,马上给医院的同事们打电话,交代自己分管的23个病号的查房情况。 神经内一科主任王雪笠与张笋一起工作多年,她动情地说:“一工作起来就忘了休息,她是被累病的。”话还没出口,泪水已经挂满脸颊。王雪笠回忆说,一天上午,一名30多岁的妇女找张笋看病,一检查,患者得的是恶性肿瘤。病人接受不了,扑进张笋的怀里放声大哭。张笋一边劝她保重身体,一边告诉她病该如何治疗,一直到了下午上班时间,饭没吃一口,张笋又开始工作。 得知张笋的病情后,医院领导来看望她,她坚定地说:“请领导放心,我管的23个病人情况很好,身体好一点,我就回到工作岗位。”该医院副院长、时任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政委的宋敬辉感动地说:“在利比里亚维和时,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张笋都会冲在最前面。”宋敬辉清楚地记得,利比里亚一个村落发生不明疫情后,张笋主动参加调查小组,顶着40多℃的高温,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深入原始雨林的小村落进行疫情调查。 在神经内科走廊的宣传栏里,今年的健康科普宣传工作中,原本张笋要在8月份进行一次健康公益讲座。直到手术前休假,张笋还惦记着这次讲座还能不能准时出席。“我从来不畏惧死亡,但我渴望生命,因为我的病人需要我!”躺在病床上,张笋的心依旧拴在自己的岗位上。 张笋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看到走廊里一盆快要旱死的绿植,她拿回办公室,松土、浇水,看着绿植重新郁郁葱葱起来。 医院收治的病人中,她看到陪床家属把好吃的留给患者,自己偷偷地啃馒头咸菜,她会从外边买来可口的饭菜送给患者。在诊治中,她总会为患者着想,让患者少花钱也能把病治好。 每晚学习掌握行业前沿信息 检查结果显示,张笋的脑部胶质瘤已经是3—4级,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张笋的丈夫马克强说,“给她诊断过的大夫曾经明确对我们说过,她的生命也许只有6—8个月了。41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可是她现在却时刻面对着死神。”马克强说,即便这样,张笋依然保留着过去养成的学习习惯,每天学习到深夜。张笋每天晚上12点之前很少休息,她说,作为一个医生,就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她也时时以学无止境来要求自己。 张笋的英语水平很高,她总是查阅一些英文资料,从一些专业网站上浏览学习医学前沿的知识。其中很多知识,张笋会翻译过来,抽空讲给科里的同事们听,让大家一起进步。 捐款、捐器官,她把一切献给人民 张笋患病后,朋友们来了,以前收治的病人也来了。他们带来营养品,甚至还有人悄悄地把钱留下。“我上博士是单位给出钱,治病的费用全都报销。”张笋说,她自感所得甚多,但是奉献于人的太少。“我想好了,要拿出1.1万元钱,一半捐给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作为学费;另一半捐给治不起病的患者,让他们能得到更好的救治。一方面,是鼓励求知,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的生命能得到延续。这算是我缴纳的特殊党费吧。”更让人动容的是,张笋早已打定主意,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她要捐出自己有用的器官,给那些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我是一名党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是我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即便谈到已不再遥远的死亡,这个乐观的军医依然面带微笑。(记者郭天力 实习生于建红/文 记者陈建宇/图)
|
关键词:女军医,绝症,特殊党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