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正定往事”教官员咋与群众打交道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08-29 10:22:0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篇通讯《同呼吸才能心相印———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坚持群众路线纪实》引起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的这部“正定往事”,细节令人动容。骑车下乡、街头接访、与群众促膝谈心……往事钩沉,老百姓看到的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是脚踏实地的作风。舆论称,这部“正定往事”,“为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一点儿都不夸张。

  当地干部群众回想起那个与大家“一块干,一块过”的年轻县委书记,“很接地气”是对习近平同志的一致评价。在正定期间,习近平喜欢交朋友,特别是基层朋友、草根朋友。他希望通过与这些基层朋友碰撞思想、交换意见,打开“基层视野”,为发展助力、蓄力。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习近平始终坚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法,从衣食住行到言谈举止,他无时无刻不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记在心,践于行。

  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尽管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官员还是丢到了脑后。8月初曾有媒体报道,东部某省一名厅长在基层调研,与当地群众交流时,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开会汇报时口若悬河,直面群众却患了失语症”,两相对比,群众怎么能不寒心呢?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一些领导干部整天呆在机关陷入文山会海无法自拔,平时没有机会接触普通群众,既不了解群众的生活现状,也不了解群众的现实诉求,慢慢便和群众形成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如此,直面群众时除了礼节性的寒暄,再也找不到什么可以深入的话题进行交流,也就不足为奇了。领导干部如何根治面对群众时的“失语症”,说到底,还是必须要走群众路线,改变工作作风。现在有些干部,见了群众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即便是下乡,也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听不见或者听不进群众的话,又怎么可能贴近他们的心,获得群众的支持呢?

  走群众路线,除了“身”入,更要“心”入。习近平同志曾说过,“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脱离了群众,除了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还会影响我们的事业发展,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断曝出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工程,很多就是因为政策制定者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上认识不足,以及实践缺失所致。1944年,毛泽东在与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群众的意见与经验一定要作为我们政策的基础。因为人民能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听从他们的经验、愿望、批评,确定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的总和,再作为政策交还给他们。”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不能俯身倾听群众呼声,不能走到基层坊间与群众促膝交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又如何真正体现到官员的工作中来?交通发达了,官员不必再骑自行车下乡,就更应该增加到群众中去的次数;通讯便捷了,与基层联系方便了,就更应该多与群众联系。文件会议、手机电脑不该成为与群众联系的隔心墙、拦路虎。对于官员来说,一部“正定往事”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各级领导应当从这部教科书中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和群众打交道。如此,一些官员与群众交流时“失语”、遇到矛盾时“失策”的尴尬,才能不复存在。(评论员陈方)

关键词:正定往事,习近平,群众路线

责任编辑: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