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港条件得天独厚 看长远 算大账
唐山曹妃甸得到了大海的格外“眷顾”——拥有天然不冻良港,甸前最深处达36米,不用开挖航道,便能建设30万吨级码头,发展港口物流业具有“天然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曹妃甸“背靠”的陆地已连成一片,港口、公路、铁路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图为近日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通用码头一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振/摄 目前,曹妃甸已经完成21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10年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000多亿元,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编者按 2003年初,以修建通岛公路为标志,河北唐山曹妃甸拉开了填海造地的序幕。经过10年开发建设,这个昔日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目前,曹妃甸已经完成21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10年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000多亿元,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曹妃甸利用港口、土地等方面的优势,已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才智交流等方面与京津展开全方位对接合作,并争取更多的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投资曹妃甸,争取更多符合曹妃甸发展定位的项目落户。目前,曹妃甸工业区七大产业园区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10项,总投资1446亿元,涉及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建材、节能环保、物流等诸多领域。下一步,曹妃甸将加大对京津地区的招商力度,并积极争取京津科研院所到曹妃甸设立研究分院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真正把曹妃甸打造成为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本期新闻视点,让我们走进曹妃甸。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李杨 从北京出发向东,沿京沈高速行驶130多公里,再向南经过唐山西环城高速公路,驶上唐曹高速,70多公里的车程之后,便到达渤海湾西岸重要工业区——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 2003年初,以修建通岛公路为标志,曹妃甸拉开了填海造地的序幕。经过10年开发建设,这个昔日涨潮时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沙岛,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日在曹妃甸采访了解到,目前,曹妃甸已经完成21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10年间累计投入开发资金3000多亿元,钢铁、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行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以及河北省沿海经济战略的实施,曹妃甸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005年,曹妃甸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同时,随着首钢搬迁和唐山工业结构的调整,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且具有产业链特征的项目,为曹妃甸自身发展、唐山经济转型,乃至整个河北沿海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更为难得的是,在当地企业看来,循环经济算的是一本“大账”,在眼前的“钱景”和长远的“前景”之间,企业们努力践行着科学取舍。 面朝大海,背拥滩涂 曹妃甸得到了大海的格外“眷顾”——拥有天然不冻良港,甸前最深处达36米,不用开挖航道,便能建设30万吨级码头,发展港口物流业具有“天然竞争力”。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这为曹妃甸大型深水港口和临港工业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曹妃甸“背靠”的陆地已连成一片,港口、公路、铁路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打开这张“交通图”可以看到:曹妃甸境内已建成的沿海高速、唐曹高速,与京哈高速、京沪高速、长深高速、唐津高速等形成了便捷联系,十多条国道和省道则方便了曹妃甸通向华北地区的货物往来。拟建的唐曹城际铁路,将完善曹妃甸对接京津、环渤海的客货铁路网体系,使经济腹地直接面向京津冀经济区,并且延伸至西北地区。此外,正在建设中的冀蒙铁路张唐线,将成为曹妃甸至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和西伯利亚的运输新通道。 “拥有利用滩涂造地形成的优质且廉价的土地,是曹妃甸的一大吸引力。”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重化工业仍然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重化工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资源,需要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重化工业一般都布局在大型港口、铁路枢纽和资源产地附近。曹妃甸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曹妃甸的发展可谓“十年砥砺”。2003年初,以修建通岛公路为标志,曹妃甸拉开了填海造地的序幕;2005年10月,曹妃甸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2011年,河北沿海发展规划被纳入“十二五”规划,河北省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2012年,曹妃甸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区划调整顺利完成。 目前,曹妃甸的经济中心和开发建设主战场——曹妃甸工业区,已经形成港口物流园区、钢铁电力园区、化学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综合保税区、新兴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个产业园区。 “曹妃甸离唐山市区比较远,要实现产城联动,还需要打造自己的服务业基地,最好在唐海,这也有利于实现海陆联动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同时,要优化生态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这里有大片湿地,条件很不错。”唐山市曹妃甸区发展改革局局长崔建军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近年来,曹妃甸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以临港商务区和城区为重点,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投入20亿元加快临港商务区开发,为产业配套的200万平方米住宅部分建成出售;乐购超市等多家商贸企业陆续入驻;海洲广场、上水实业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医院、学校也已投入使用,金融、商贸、娱乐等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聚集了人口、提升了商气。曹妃甸城区总投资18.5亿元、涉及7大类31小项的改造提升工程正在有效推进,城区整体形象大幅提升。唐山湾生态城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南堡开发区城市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宜居宜业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 “吃”钢“耗”钢,循环利用 2003年,“循环经济”开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过去了,资源约束让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看到了一个循环经济的实践样本。作为首钢搬迁、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在曹妃甸成立。“成立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产钢的同时,‘吃’钢、‘耗’钢,将余热、余压、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能源与环境部部长助理汪洪涛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京唐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渣,被矿渣细磨生产线循环利用,可年产矿渣微粉240万吨;粉煤灰被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的项目“吃掉”后,年产建材制品100万立方米。最具典型性的海水淡化项目,河北三友集团已从中受益。 汪洪涛说,目前,京唐钢铁的海水淡化已经达到日产5万吨的规模,约占企业生产生活用水的90%。“我们把海水蒸发处理后,蒸馏水留作企业自身用,浓盐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三友集团。对我们来说没用的东西,却成为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并且为我们带来了收益。”汪洪涛表示,“目前,三友集团购买浓盐水的价格是每吨0.2元。今后,我们会在提高浓缩度上努力研发,尽可能提高附加值。” 除了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外,海水淡化装置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调节京唐钢铁生产过程中煤气、蒸汽、水、电的平衡。 据汪洪涛介绍,现有海水淡化装置,替代了传统电厂的冷凝器装置,利用电厂发电产生的蒸汽,加热海水,产生蒸馏水。此外,“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蒸汽,这些蒸汽在冬天需要供暖时有用,但夏天就用不了,白白放掉太浪费,我们就用来做海水淡化。” “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在这里随处可见,并且被统筹在曹妃甸的招商过程中,政府也希望企业之间能够形成这种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在汪洪涛心中,循环经济是一本“大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除了眼前的‘钱景’外,还要看到长远的‘前景’。” 主动转型,对接京津 循环经济的前景不仅体现在节能减排上,对整个唐山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而言,循环经济也是重要一环。 唐山市的经济结构偏重,重化工产业占经济的比重高达60%以上,能耗较高,污染较重。齐建国认为,“而曹妃甸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按照全新规划、动静脉产业结合、运用高科技发展高效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路,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增长快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这必将对唐山的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带头和支撑作用。” 齐建国表示,经过几年建设,曹妃甸现代循环经济体系已显露头角,并初步形成由高科技火力发电-海水淡化-建筑材料-现代钢铁等产业组成的高效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但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换挡期,重化工产业的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慢,这使曹妃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未来,曹妃甸发展的突破口在于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大力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些规模小、污染严重的小型重化工企业被逐步淘汰,曹妃甸具有后来居上的发展潜力。” 肖金成也建议,曹妃甸应该和唐山市形成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不能都是重化工业,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高端人才。” “曹妃甸借助首钢搬迁,密切了和北京的联系,应该进一步依托京津,主动加强与首都经济圈的联系,承接产业转移。”肖金成表示。 据崔建军介绍,曹妃甸利用港口、土地等方面的优势,已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才智交流等方面与京津展开全方位对接合作,争取更多的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投资曹妃甸,争取更多符合曹妃甸发展定位的项目落户。目前,曹妃甸工业区七大产业园区共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10项,总投资1446亿元,涉及钢铁、石化、装备制造、建材、节能环保、物流等诸多领域。“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京津地区的招商力度,并积极争取京津科研院所到曹妃甸设立研究分院或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真正把曹妃甸打造成为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崔建军表示。 |
关键词:曹妃甸,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