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没商量”打击面太宽
今年以来,山东滨城区发生38起学生宿舍盗窃案。为抓小偷,“尽快破案,排除学生间误会”,当地警方决定实行DNA侦查。为此,滨州学院5000多名本科男生全部被采血验DNA。据了解,对学生表现出疑虑,在场警察只说了句:“安静,不要讲话”。(10月14日河北青年报13版) 校园失窃案频发,警方“高度重视”并积极侦查。在失窃案动辄以“没下文”收场的语境下,这兴许挺可贵。可为了破案就不予告知,对5000余名男生集体采血。这“宁可错抓一千,不可漏网一人”的办案方式,委实令人错愕。 DNA鉴定,可以;意在破案,挺好。可大规模、“地毯式”地强制采血取样却难言合理。要知道,就算采集与比对DNA进行刑事鉴证,在司法侦查中并不罕见;即便采集DNA查嫌犯不乏善意初衷,也应遵循法律与伦理规则,恪守边界。 涉事警方称,展开DNA侦查的依据是刑事诉讼法规定:“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对人身进行检查,可提取指纹信息,采集血液等生物样本”。看似没错,却无法回应质疑:采血可行,就该对数千名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地检验,并将其蒙在鼓里? 事实上,鉴于DNA附带的身体与隐私属性,且DNA查验成本不菲,在实务操作中,抽血采样会慎之又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时,通常会先依据线索,循迹排查,逐渐将范围缩小到某几个嫌疑人。换言之,查验DNA,当有前置的排查程序,先“海选”后锁定,而非“大海捞针”式地找人。 可滨州区公安分局为查案,却跳出排查阶段,直接“无遗漏”采血,这“打击面”未免太宽。它的症结,不在于男女生差异化对待,而在采样范围太广。对数千名男生“有罪推定”,难免误伤,也抖露出对DNA侦查的技术依赖——这不是在侦破技巧上的无能,就是懒惰。 在DNA带有“敏感性”,已成隐私信息的情形下,予取予求的DNA采验,或侵害个人隐私权。更何况,据估算,“一锅煮”式地采血,至少要花费50万元以上,这办案成本确实太高。 备受舆论诟病的还有“强制”和“不解释”。可对强制采集说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可该校却要求男生“无特殊情况不可缺席”,架空了其自主权。不预告采血目的,也很不妥。在基因采集上,警方与校方应尊重学生知情权。可面对后者疑虑,警察竟以“不要讲话”回答。信息混沌之下,势必催生诸如“贩卖隐私”等焦虑。 可见,对DNA侦查权界的法律限定与授权,对DNA采集范围与程序的规范,亟需立法梳理与认定。侦查失窃案,不能“采你血没商量”。-守愚 |
关键词:学生宿舍,盗窃,DNA侦查,采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