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着力点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作为我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四个专项行动之一,得到了全省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纷纷投身到这场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丽事业中。目前,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已初见成效。但也应看到,要把全省5万多个村改造好,依然任重道远,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坚持“三划合一”,实施分类指导。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与区域城乡发展规划、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统筹考虑,实现“三划合一”并强化县级综合规划和一村一案设计的核心地位。编制规划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人口环境等相契合,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当地经济、文化、人口状况,依据平原、山区、城郊、沿海等不同地域的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明确不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要结合各村的发展水平、区位特点、历史文化优势,分类打造精品村、达标村、历史文化特色村和中心示范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充分相信和依靠当地村民,及时发现和总结来自农村基层和农民组织的创新性经验和做法,使之上升为指导当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原则和方法。 拓宽筹资渠道,明确投资责任。一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资金筹集机制,对于交通、电力、饮水、垃圾处理、抗洪抗旱设施、医疗、文化、养老机构等社会公益性事业项目,应明确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对于改厕、改厨、危房改造等兼有公共属性和私有属性的项目,既需要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财政补贴,又要引导、鼓励相关企业和社会团体通过多种形式反哺“三农”,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制定综合配套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项目提供无息或低息专项贷款。尤其要重视“绿色”贷款的使用,积极争取相关国际组织和“世行”、“亚行”扶植发展中国家绿色行动的无偿援助和中长期、中低利大额专项贷款的资金支持。三是提倡农民以劳动力出义务工为主的形式,积极参与公益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四是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资助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一是把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置于突出位置。做到美丽农村建设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相互渗透,紧密结合。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工厂化发展,林业向生态化、效益化发展,旅游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鼓励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向农业领域延伸,提升传统农业;扶持农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体系的高度融合与对接,利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与延伸,使农民在产品价值创新中增收致富。二是积极促进乡村工业实现园区化集聚发展。县域的工业园区建设,要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折价、投资入股等形式,把承包农田转租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逐步培育、壮大农村经济。 狠抓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一方面,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狠抓污染治理。各县、乡(镇)驻村工作组在完成15项工作和“八化”目标的同时,要把村民反映强烈的养殖业和村办小工业的污染治理,纳入帮扶工作之中,明确责任;当地政府负责污染“重灾区”的治理,对党政一把手和职能部门责任人要建立严格的问责追究制度;在污染重大案(事)件处理中,坚持从严、从快的原则,决不姑息。另一方面,融入现代技术,减少污染排放。要加快农村新能源、新技术、新生产资料的开发与应用,推行清洁生产和先进治污科技成果,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有效减少农村污染源。一是推广太阳能、沼气、风能及生物质能源的应用技术。二是推广有机肥、生物肥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积极开发、引进、推广先进的农村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技术,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防范和治理环境污染,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关键词:农村面貌改造,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