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须克服地方障碍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田玉山 2014-06-04 09:52:1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热潮,拉近了河北和北京天津的距离,可以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一次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跨区域合作实现“事业共同体”。从国家层面上讲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升,优化相关区域的发展战略。从百姓层面上说可以缓解京津冀尤其是北京在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提高该区域的人们的生活品质。尽管京津冀区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思维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基础性缺陷,如行政地位的不平等,高层合作磋商协调机制少,资源、人才、基础设施等的配置是否可以共享共担,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能否达成一致,三地在产品市场布局合理化等,都成为京津冀三地一体化发展上须克服的地方障碍。

  一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须克服行政地位的不平等和从属性关系的障碍。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化解北京的城市病,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尽管强调了多年的环北京经济圈建设,以及多年来开展的京津冀各项合作,但各行政区划仍然没有摆脱竞争和各自发展的格局。环境保护、人口转移背后都是各地区的产业和GDP取舍各方利益博弈过程,而产业又关系到当地区县的税收、就业等行政指标,需要相关财税政策、补偿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制定特殊政策支持环首都地区经济发展,让京津冀区域间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二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须克服高层合作磋商协调机制少的障碍。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已第一时间积极表态支持,但相对来说各方就“如何一体化”各抒己见的机会还是少了点,需要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协调三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性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寻求有关各方利益结合点及合作切入点使之取得实质上的突破。

  三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须克服资源、人才、基础设施等的配置是否可以共享共担的障碍。如北京的城际铁路是否可以向河北以及天津郊区延伸,都涉及所谓优质资源外流的问题,北京、天津是中国几乎绝大部分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精英云集的地方,而且还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形象,城市面临着如此众多的诸如雾霾、交通严重拥堵、房价高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抗灾的能力低下等问题都集中在北京等等。如果能够从空间格局上重新配置资源,发挥天津和河北的空间调节作用,北京的压力可以大大缓解这些矛盾,还北京一片蓝天、清水、绿地以及宁静。

  四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须克服整体合作的理念和合力能否达成一致的障碍。长期以来,北京功能定位是服务全国,这就必然使得北京不可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区域发展当中,可以说首都意识要远远强于京津冀区位意识,制约着京津整体优势和区域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共荣共赢、统筹规划的整体合作理念尚未形成,因而合作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京津冀只有协同发展,才可能缓解或解决京津的城市发展问题。对于京津来说,自身发展和城市问题,区域限制都是一个瓶颈,京津冀协同发展则可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雾霾的源头之一,在于河北的产业结构和煤炭燃放;北京的外来人口,河北也是大头,等等。如果能够从空间格局上重新配置资源,发挥天津和河北的空间调节作用,北京的压力可以大大缓解。

  五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须克服三地在产品市场布局合理化的障碍。生产要素市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都还待进一步提高,推进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合理化,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培育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合作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在合作中的推动作用。例如,最近由国家商务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在廊坊隆重开幕,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的一大亮点。

  总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只有克服三地之间协调发展中的各种障碍,补齐河北发展中的短板实现超越,才能降低北京的“吸入”功能,强化“输出”功能。河北不是北京的后花园,河北是与北京、天津一样的发展主体。京津冀要协同发展,让河北崛起是关键的一步。我们期待京津冀之间早日实现无障碍的协同发展。(田玉山)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地方障碍,河北崛起

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