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精准扶贫,机制突破”全力打好产业扶贫战役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孙阳 刘飞 2014-07-03 09:20: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邢台7月2日电(记者 孙阳 通讯员 刘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威县积极探索扶贫机制和增收路径,按照“精准扶贫,机制突破”的思路,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明确产业、培育产业、提升产业、聚集产业,全力以赴打好产业扶贫战役,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县6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已有44个村培育起自己的主导品种和产业,建成了葡萄、芦笋、莲藕、优质林果和日光温室大棚等5个产业片区,已有110个村、6.02万人脱贫。

  科学规划,明确产业。聘请中国农科院编制《威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带一园、六板块”的农业产业布局(沿西沙河10万亩绿色A级梨产业带、沿106国道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沿老沙河畜禽养殖产业带,4.5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围绕全县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别编制了《威县2011—2020年扶贫攻坚规划》、16个乡镇和64个重点村的“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了优质林果、设施果蔬、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坚持做到思路不动摇、规划不动摇、产业发展不动摇。用规划引领产业发展,靠产业增收致富。

  培育龙头,引领产业。实践表明,产业必须靠龙头起动、拉动和引领。有了龙头,就带来了种植规模、带来了技术、品种、带来了标准化生产、带来了物流、加工和供给,最终带来的是土地潜能的发挥、农民收成的增加。我县已培育发展宏博牧业(肉鸡)、荷兰瑞克斯旺育苗基地(蔬菜)、华威牧业(猪)、三高集团(农资)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成立合作社415家,积极推行“五统一分(统一规模建设、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供药施肥防疫、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经营管理)”标准化种养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如河北宏博牧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现已完成投资5.4亿元,建成了“五厂一园”:两个种鸡场、饲料厂、屠宰厂、污水处理厂和标准养殖园,带动了全县肉鸡养殖产业发展。目前,已建设标准小区31个,其中,在贫困村建成11个。全县肉鸡存栏达到500万只,年出栏达到3000万只。该产业从种鸡发放、喂养、防疫灭病到收购加工形成了产业链条,它不仅带动全县肉鸡产业发展,而且带动21个贫困村、350户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创新机制,激活产业。一是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由农村致富带头人、能人大户、农业投资商牵头,组建合作社或公司,统一流转土地,建成家庭农场或产业园区,让贫困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解决无资金、无技术、担心赔钱的问题,实现增收零风险,形成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一份土地挣三份钱”的新格局。我县在贫困村红桃园村搞了试点,该村依托红锁育苗公司发展蔬菜拱棚315亩,返租60户贫困群众土地,每亩年租金900元,同时贫困群众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500元以上,户均年纯收入可达万元以上。二是探索资金变资本、资本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扶贫新模式。如:在老沙河东岸河套地建成了南北长6000米、东西宽100米,其中占地500亩的“十里荷塘”莲藕项目区,由固一、孙家寨、蒋庄3个贫困村的3个合作社承租500亩河套地,带动300户贫困群众资金入股种植莲藕。藕池建设总投资600万元,其中群众入股150万元,藕池采取莲藕套养泥鳅模式,亩纯收入万元以上,每户可分红利4000余元。

  出台政策,助推产业。为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出台了多项助推给力政策。一是资金整合政策。首先,县财政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安排财政预算196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整合发改、交通、电力、教育、水利、卫生等职能部门和帮扶单位资金1.2亿元,集中投入、捆绑使用,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二是项目融资政策。第一,积极推行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业务,每年由县财政列支贷款补贴专项资金。第二,成功申请中和农信小额贷款自立服务社项目,目前已发放贷款320余万元,涉及44个村345户。第三,出台了《公职人员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由农村信用社向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借款,公职人员进行担保,每个公职人员最高可担保贷款8万元。三是土地流转政策。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除对土地受让方和中介组织给予经济奖励外,还规定对村土地全部流转的村支部书记纳入财政供养。同时,对各乡镇出台了全民创业“五个一(一个主导种植品种、一个主导养殖品种、一个产业龙头组织、一个创辅工业园区、一个规模贸易市场)”奖补政策,以此培育产业,助农增收。

  强力招商,壮大产业。工业立县、产业富民。我县始终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在抓好工业招商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并在土地占用、证件审批、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成功引进产业化项目4个,总投资达6.9亿元。

  注重生态,保障产业。坚持把生态扶贫贯穿扶贫开发全过程,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把林果、蔬菜、畜牧等种植养殖加工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循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一是注重节水、引水项目。大力推行防渗、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认真规划利用好引黄水,今年已引黄河水1600万立方。二是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积极探索莲藕套养泥鳅;桑树—养蚕—食用菌;肉鸡鸡粪发酵后用做葡萄底肥等模式,实现秸秆废物多渠道有效利用,增加收入。三是注重防风固沙的生态林变经济林项目。目前,全县已发展葡萄5万亩,其中涉及8个贫困村近万亩。四是注重产品绿色的品牌项目。按照国家绿A级果品生产推广,今年新建标准化梨园近1万亩、到2017年发展规模达到10万亩,涉及全县105个村,其中:涉及15个贫困村,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亚洲知名的绿色A级梨果标准化示范出口基地”。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

  深化改革,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资金、土地等要素潜力,创新模式、提高成效。资金上,坚持区别情况、因户而异,除传统扶贫岛村到户模式外,在确保“扶贫资金扶持到项目、受益到农户”前提下,变单一资金入户为权益到户,实现扶贫资金效应的“放大”。比如红锁育苗公司流转红桃园村84户贫困群众土地315亩,每亩1000元扶贫资金补贴到户、入股红锁公司,贫困户除得到800小麦折价款租金外,每年每亩地可保底分红100元,五年后本金归户或继续参股,同时劳动力到公司打工,按每年8个月、月薪1500元计算,又可收入12000元,“租金、股金、薪金”收益,可实现贫困户温稳定脱贫。今后,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土地上,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战略投资者,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方式,鼓励投资客商、村致富带头人等组建合作社或公司,统一流转土地,建立家庭农场或产业园区,使贫困农民变为产业个人,引导农民土地入股,形成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一份土地挣三份钱”的新格局。特别突出大企业、大龙头引进,构建“现代农业区带+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化经营模式,实现土地、资金等要素凝聚结合,成立农业投资集团公司,推进贫困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培育。到2016年,每村至少建成1家专业合作组织。

关键词:邢台,威县,扶贫,贫困

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