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节俭达人”:“抠门儿”老汉开设节俭热线
迁安市有位大名鼎鼎的“节俭达人”——今年65岁的首钢退休工人张海彬。 从1985年至今的29年间,他坚持每天记录“家庭经济日记”,“来一分钱记一分钱,花一分钱记一分钱”,勤俭持家,精打细算; 2007年,他开始关注身边的浪费现象,边发现边总结,到2010年共总结了150种浪费现象,涉及家庭生活、日常消费、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他把这些浪费现象编成小册子发放,提醒人们富而思俭,拒绝浪费; 2013年初,他把自家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开,希望通过这条“节俭热线”,与更多人分享自己多年来的节俭小故事、小妙招; 最近,他又与昆明一所医科大学签署了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协议,因为他觉得“丧葬浪费是人生最大的浪费”。他想用自己的这一举动,“呼吁大家都参与到杜绝浪费、倡导节俭的行动中来”。 记账29年,2分钱都入账 翻开张海彬的“家庭经济日记”,一个16开已泛黄的厚厚大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76页,一笔一画,一格一数,详细记录着一家人29年、1万多天的家庭详细收支情况。 记者随意摘录下几条: 2003年2月6日,遛弯时捡到2分钱,入账。 2012年1月17日,买了1.5公斤处理香蕉,花了3元。同一天,卖掉攒了好几个月的废纸板和饮料瓶,入账79.4元。 2014年2月14日,收入工资2861.91元,老伴儿的养老金110元…… “最初记账,是因为家里盖房子,积蓄不多,精打细算能用有限的钱做更多事。”张海彬告诉记者,他1981年结婚时,计划在老家盖间新房,从买第一块砖起,他就开始记账,甚至用了几个铆钉都有记录。最后,包括盖新房、小院儿和猪圈,张海彬一共花了1700元。 尝到了记账的“甜头”,张海彬开始对家庭的日常收入、开支做记录。 1985年9月14日这天,张海彬拿到了113.48元工资,他查了一下手头的存款,只有91.45元。张海彬的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生活仅靠他一人的收入,为了更合理地规划家庭开支,他决定:“要记账就认真记!”他找人要了个正规的大账本,从这一天起,开始正式记录“家庭经济日记”。出差时,他就用纸片记账,回家后再抄在日记上,即使当日没有花钱,他也会写上“无开支”。 他发现,“事无巨细地记录每一笔收支,为家庭制订‘经济计划’,可以有效减少浪费。”比如1993年,张家的“经济计划”是:“存钱6800元,争取存到7000元。”到了该年年底,实际上存了9800元。张海彬在当年的总结中写下“可喜”两字,用来鼓励自己和家人。 “做计划对勤俭持家很有好处。一个家庭如同一个企业,年初有计划,整年都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年末做总结,也可为下一年积累经验。”张海彬说,今年,他的计划是在留足老两口医疗费用的前提下,再帮儿子还些房贷。 开通“节俭热线”,传播节俭理念 张海彬从不玩麻将,不用手机,一度下决心要买一套西服来打扮打扮自己,结果挑来挑去都嫌贵,最后在小摊上花66元买了一套。他节俭的生活习惯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平时家里买菜做饭都很有计划,吃多少买多少,从来不会浪费食物;家人碗里从来不剩饭菜,外出在饭店吃饭,连小孙子都知道“吃不完,要打包”;老伴儿出门常会随手捡拾一些废品,既清洁了环境,攒多了还能卖钱…… 张海彬深为自己和家人的节俭而自豪。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发现,社会上的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让他非常痛心。 “洗衣水不冲厕所、电视机开着没人看、肥皂用小了就扔掉、切菜板只用中间不用四边;出门半里地也开车、上二楼也坐电梯、吃饭用一次性筷子、饭店剩菜不打包……”从2007年开始,张海彬用3年时间,总结出150条人们“司空见惯”却常常“视若无睹”的浪费现象,梳理出城建、农村、家庭生活等八大类,“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餐桌上的浪费”。 “如果把这些浪费杜绝掉,该给国家省下多少钱啊!”他说,之所以总结这些浪费现象,还将其编成小册子“广而告之”,就是想提醒人们,做到节俭并不难,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小处节约一点点,便可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去年,张海彬把自家电话(0315—5671795)公开为“节俭热线”,希望和更多人交流节俭经验,帮助人们培养起节俭的生活习惯。或许是知道的人很少,“打来电话的人并不多”。但即便如此,张海彬仍请求记者再将他的电话公布一遍。他说,人人厉行节俭的社会氛围不是一天形成的,他希望用自己的坚持,将节俭理念送入更多人心中。 死后愿捐遗体,倡导丧葬新风 “我节俭了一辈子,在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上,更不希望后辈为我铺张浪费。”张海彬认为,丧葬旧俗会造成巨大浪费,他愿意带头做个倡导节俭丧葬新风尚的人。 “我见过一些人家办丧事,开销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助长攀比之风,败坏社会风气。”他说,有的农村家庭送殡搭灵棚、摆仪仗队、雇吹鼓手吹打,还要焚烧各种纸人、纸轿车、纸别墅;有的城市家庭在家中停灵搞追悼会,彻夜灯火通明,一堆堆花圈摆满院子,有的还要鞭炮齐鸣,大放哀乐,扰得四邻不安;再加上为死者买墓地、立墓碑,动辄又是数万元不说,还占用了本来就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更大的浪费。 为用实际行动抵制丧葬浪费之风,张海彬决定,自己去世后,“不留骨灰,不用棺木,不立坟头,不办丧事,不收丧礼”。而且,他要把遗体和器官都捐献给国家:“我想啊,即使我捐赠的遗体并没有帮助国家破解什么医学难题,哪怕只是一个眼角膜帮到了别人,也算没浪费。” 张海彬年轻时在云南当过6年兵,至今怀有奉献边疆的梦想。去年年底,他通过114电话查询云南哪里可以接受个人遗体捐献,并辗转联系到了昆明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实验室,表达了志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了解,前不久,他与昆明医科大学正式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 “就算我这个‘抠门儿’老汉离开这个世界,也要送给社会一份礼物。”张海彬笑着说。 |
关键词:节俭,张海彬,节俭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