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探索新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如何在共赢的前提下,推动京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抓住历史机遇的一个关键点。对此,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关村海淀园携手共建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之一。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是中关村海淀园在国内建立的首家分园,它于今年5月11日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揭牌成立。与以往的合作模式不同,分园采取了新型合作模式,开发区与海淀园共同整合两地资源,健全产业转移的对接服务机制,引导有跨域发展需求的企业向外拓展。在新型合作模式的框架下,产业对接、技术引领、市场开拓、成果转化等不再是单方面的工作,而是两地携手成立分园合作共建机构,推进意向项目落地,并为落地后的项目提供持续的跟踪服务。 两地携手合作的新型模式,引导了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机构、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在两地双向流动。所谓双向流动,就是开发区不仅要承接有跨域发展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还要将该区一些有意向在北京设立总部及研发机构的企业,推荐给海淀园,从而进一步畅通产业有序转移的新通道,这也为该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发展开辟了新市场,创造了新机遇。 正是有了合作资源共享,开发区和海淀园才得以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搭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和资源共享平台,并借助海淀园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引导适合在分园产业化的技术或项目落地转化。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成立,既有利于克服中关村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也有利于助推我市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与我市实现共赢的一个样本。”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吕爱国说。 资源既然已经共享,那么收益该如何分配呢?据了解,在收益分配上,海淀区、我市、企业三方已经达成“442”的利益共享模式,企业税收除了两地政府的留成以外,剩下的两成将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返还。 “442”利益共享模式不仅让两地政府实现了共赢,也让企业受益匪浅。除此之外,面对有跨域发展需求的企业,开发区还专门针对入驻企业制定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打造良好环境。该区不仅协调资源支持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入园企业的投资环境建设及相关服务工作。 同时,在入园企业享受开发区现有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该区还在购地用房、科技扶持、人才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入园企业特别支持。 正如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英杰所说:“我们要承接北京转移产业,就必须要创造条件,决定权在企业,谁的条件好,谁的条件优越,企业自然就会到谁那去。” 正是有了合作共赢的推动,海淀园的千方集团、碧水源公司、闪联、清控科创、漫游世纪及北理工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已相继落户开发区。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区以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代表的合作平台在整合两地科研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落地项目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合作共赢,海淀园将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要,推荐入园企业和品牌建设,其中适合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被列入重点推荐目录。“我们不是什么都承接,我们只选择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养老、科技等适合我市发展的产业。”胡英杰说,“海淀园会根据我们的需求,把适合我市长远发展的项目推荐给我们。” 事实上,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海淀园和开发区将依托分园建设,完善运营管理、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更多企业和项目在分园落地生根,并采取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向入园企业开放当地市场,加快创新技术、服务示范应用、打造示范工程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包括企业、两地政府在内的多方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紧密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成立不仅让两地实现了共赢,还为海淀区与我市合作搭建了桥梁。这种新型合作模式进一步拓展了两地的合作领域,加大了合作力度,创新了区域合作路径和模式,带动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 |
关键词:协同发展,京津冀,秦皇岛分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