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创达人"的文化坚守:惯用中华文化元素
中新网惠安7月21日电(林春茵)皮影戏花旦、大红灯笼、活字印刷,在光影更迭中,眼见郑家大屋起高楼、娶新妇、宴宾客……这段映照澳门人文历史的投影作品,曾惊艳2013年第24届澳门艺术节。 追溯起参与制作的这部光影作品,身为澳门青年文化创意协会会长的“文创达人”郭石惠近日对中新社记者自言,她最惯用中华文化元素,原因简单,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给她的传承和能量,“比如皮影之类,没人用,它们会消失。” 7月16日到20日,郭石惠率澳门福建同乡会青年访问团回到福建,展开了为期5天的原乡之旅。郭石惠祖籍福建晋江,是居澳闽籍乡亲第二代。 父母1980年前后去了澳门,她和年仅10岁的姐姐被留在晋江乡下10年,“所以我现在能说很流利的中文,我对传统的、民族的元素敏感,就是有这十年的底。” 1999年澳门回归那年,她和在英文补习班认识的葡萄牙人安东尼结婚。女儿是“土生”(葡萄牙人与华人混血),绝大多数“土生”会念葡语学校,但郭石惠执意送她念英文学校,原因简单,“念英文学校才有中文,念葡语学校没有中文。” 女儿幼年时英语不灵光,又不会说葡语,和老爸沟通相当不顺畅。郭石惠夹在这磕磕绊绊的亲子关系中,有时也会犹豫是否还要坚持女儿亲近中文。 “但我始终觉得,要让她有这个底。”郭石惠曾随安东尼走遍欧洲和葡语系国家,“走得越多,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文化的可贵”;澳门拥有国际化视野,女儿会有机会到外国读书,有的是机会接触西方,“但经验都是先入为主的,要趁早植入中华文化。” 她女儿学琵琶、跳民族舞、练毛笔字,当这个“鬼妹仔”像模像样参加民乐演出时,常常成为焦点人物。郭石惠说,她常常告诉女儿,“多一点接触都好,这些都值得保留。” 回想起自己年幼时,郭石惠觉得最快乐的是等到父母回乡,虽然两地离居的10年中只有3次。居澳多年后,她对传统节庆更是情有独衷。 “过去最重要的是春节,一定要大家在一起嘛。”男人带着孩子放鞭炮的欢庆形象,也经常进入郭石惠的创作中,“现在最重要是清明节,清明节一回乡,发现整个酒店全都住满香港、澳门的熟人,平时都找不齐,现在全都在了。” 此次返乡,踏访福州、莆田、泉州等地,郭石惠颇为感慨:她去澳前曾呆过两年的祥丰画室,当年只是一个透过香港方承接欧洲商业油画订单的小作坊,小打小闹;而今,福建已经集聚无数这样的画室,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油画生产基地之一。 “带领20多名首次返乡的澳门青年经历了此次原乡文化充电,他们的守护传统文化之旅将重新开始。”郭石惠说,澳门回归之前,葡文、中文;回归之后,中文、葡文。引领青年爱乡爱国、认同中华文化是她文创之外的另一个责任,“时代如此,坚守传统文化不是没落,恰恰是潮流。”(完) |
关键词:郭石惠,澳门青年,1980年,文化创意,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