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创新农村管理 让便民服务常态化
“没想到这么快就办下来了,现在很多事不用再跑到镇里办了,便民服务站真好。”日前,鹰手营子区北马圈子镇北马圈子村的司志新从妇女主任王秀英手接过“二胎证”高兴地告诉记者。两天前,司志新在村便民服务站填了一张便民服务委托事项通知卡并提交了相关材料,没想到这么快就办下来了。我市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简政放权,真正做到了让百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 新形势下,落实党的政策在基层最难,人民内部矛盾在基层最多,群众呼声诉求在基层最强烈,巩固执政根基在基层最关键,因此,解决好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极为迫切和重要。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按照“下放权力接地气、倾听诉求聚人气、改造面貌提生气”的思路,延伸“神经末梢”,促进政策落地;做好“接访问政”,倾听群众诉求;开展“面貌革命”,建设幸福乡村,走出了一条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接地气:延伸“神经末梢”,促进政策落地 “跑断腿、磨破嘴,办个事、真受罪”。北马圈子村就在镇政府驻地,以前村民办理准生证、低保证、宅基地,村委会只是出个证明,剩下的基本上自己往镇上、县上跑,事虽不大,但由于对业务办理流程不熟,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能办成。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在村便民服务站,记者看到,这里不仅设有计划生育、户政户籍、综合业务、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多个服务窗口,办事流程图和管理制度也全部上墙公示。“我们5个村干部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 村妇女主任王秀英说,像办准生证、宅基地、低保证这些事,只要条件符合,交给村干部坐在家里就能把事办好。 我市针对农村布局分散,一些村庄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而大量农村年轻劳力外出,留守人员大多年老体弱,文化素质较低,办起事来十分困难的情况,按照“符合国家政策、能下放全部下放”的原则,对国土、民政、计生、林业、社会保障等部门的相关审批服务项目,委托授权到乡镇或基层站所,建立“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站”三级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全市11个县区、20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62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站,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达到64%,年底前全市2485个行政村将实现全覆盖,实现“由民跑办”到“为民代办”的转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 |
关键词:承德,农村管理,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