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农开办徐志勇:群众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基层好干部系列 在青县曹寺乡,沿着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乡间小路,沧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徐志勇一路走来,钻进了齐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几位正在劳作的老农,见了他老远就伸出手来,边走边大声打着招呼。 他们认识徐志勇,这个来自沧州市的“大官”经常像个农民似的来这里“溜达”。他往往先看看项目区干得怎么样了,再主动凑到大伙儿跟前拉家常、聊收成,还非让大伙儿说说在这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时间长了,就没人拿他当“官”了,说话随随便便,笑声传出很远。更开心的是徐志勇,他常说:“我是地道的农民出身,我的工作也一直没离开农业。农村是我的根,也是我的家。帮农民兄弟干事我很快乐!” 凭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凭着爱岗敬业和干事成事的满腔激情,2013年,徐志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该系统25年来第一人。 谋事创业要实:争取上级投资规模增长超4倍 在许多人眼里,沧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是个“小部门”,一共23个人。2006年徐志勇刚刚来任职时,甚至还有朋友问:你们那个办公室是做什么的? 徐志勇赌下一口气,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他8年没歇年休假,周末加班是常事,工作一天没缺勤,每天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去项目区。2008年以来,他们的整体工作在全省排名连续六年领先;争取上级项目财政无偿投资规模增长超过4倍,从当初不足6000万元,提高到去年实际到位资金2.6亿元;全市16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县。 项目是农业开发的“牛鼻子”。徐志勇积极谋划运作,在项目实施中打破原来的分散地块和县域边界,创新实施了“一园三区”战略。“一园”,即盐山县10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三区”,即在肃宁、献县、河间三县市交界处,连片建设35万亩高标准农田跨县示范区;在肃宁县蔬菜主产地集中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10万亩优势精品蔬菜产业基地,打造土地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产供销“双结合”示范区;在青县建设5万亩优质绿色蔬菜基地示范区。 做人要实:“只有问题解决了,群众才会满意” 徐志勇对“三农”了解透彻,在他看来,农业开发事业就是群众事业,群众利益比天大。他查看项目区建设有个“规矩”:哪儿项目做得不好就上哪里去,哪儿群众有困难就往哪里赶。 青县曹寺乡齐营村的刘印力,对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怀有感恩之心。2010年,他筹集资金一次性流转了1500亩地,成立了齐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500亩想发展温室,可因为一次性投入较大,社员开始犹豫,建了五六个温室就出现资金困难。眼见着500亩地闲了半季,刘印力心急如焚。 这时,沧州的环京津设施蔬菜项目批了下来。徐志勇专程去青县考察刘印力的项目。面对120多户社员的期盼,他细心研判,并综合各方意见,决定以齐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扶持重点,向周边辐射扩张青县的设施蔬菜项目。 最终,市农开办争取到三年无偿投入财政扶持资金1800万元,这让齐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焕发蓬勃生机。目前,这家合作社仅温室大棚就建起了300多个,投资320万元建成的高标准智能育苗温室,成为带动周边重要的种苗供应基地。 徐志勇常说,群众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奖赏。为了这,他一年中不知进项目区多少次,遇到的“熟人”也就越来越多。这些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越难、越多,他越欢迎。“只有问题解决了,群众才会满意。”徐志勇说。 严以修身律己:“必须管住管好自己” 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清廉,是他始终坚持的操守。在一次随领导乘车外出考察时,徐志勇坐在后面,领导不时回头看,终于忍不住说:“志勇,该换鞋了啊。” 那天,徐志勇穿的鞋有了很深的折痕,鞋尖磨损,鞋底还沾着一些从田间带来的新土,徐志勇笑着说:“这鞋我穿习惯了,舒服。”在干部岗位上任职多年,徐志勇依然保持着老习惯:一双鞋子穿到底,一身衣服穿到底。因为常年跑项目区,和农民打成一片,他对穿着的要求极低:不冷不热就行,能挡风雨就行。 每次下乡,手里随便拎个兜子,是他自个儿花十来块钱买的,朋友经常打趣他:“一看就是在农村长大的。”这话他爱听。 现在单位值班室的电视机,还是徐志勇从自家带来的那台,他自己值班用的床铺,所有床上用品都自己从家带、在家洗。办公用品即使小如一支圆珠笔,也用到一个字写不出了才换。 低调做人,诚实做事,从不以权谋私,徐志勇感觉踏实。徐志勇的一位老领导,在看完他在全省农开系统全员培训会上的授课发言稿后,感慨地说:“说的是事,展现的是人,这么干,才叫干事。” |
关键词:徐志勇,农业综合开发,基层好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