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科教文卫

年近古稀排新戏 裴艳玲新剧《赵佗》8月1日公演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刘燕 2014-07-29 09:56:1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赵佗》剧照。谢荣泉摄

  裴艳玲又排新戏了!笔者近日从省京剧院获悉,8月1日,“国宝”级戏曲大师裴艳玲导演、主演的新戏《赵佗》将在省会公演。

  今年67岁的裴艳玲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创造力的?她有着怎样的心得感悟?带着几分敬畏、崇敬,笔者近日采访了这位艺术大师。

  “排完《响九霄》后,还有遗憾,觉得不过瘾。”

  2008年,裴艳玲以一部《响九霄》,一举拿下了“梅花大奖”、“白玉兰”特殊贡献奖、文华大奖,为我省填补了多项空白。

  “排完《响九霄》后,我就有了再排新戏的念头。我是河北人,所以我打心眼里想把更多的河北名人搬上舞台。”裴艳玲说,2010年,《赵佗》的剧本就基本成型了,经过了近三年的打磨,十三易其稿后最终敲定。

  赵佗是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正定县)人,如今在石家庄还有赵陵铺、赵佗公园等,把赵佗的故事搬上戏剧舞台,是省京剧院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积极尝试。

  “有时候戏不好看,就是因为说教味太浓。老百姓爱看故事,一出好戏要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弦,讲出他们的心里话。”裴艳玲介绍,《赵佗》以小角度展现大事件,以母子情为线索,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在出征、称王、归汉几个人生重要时期的心理状态。

  用戏曲界的行话说,《赵佗》比《响九霄》号大,意思是题材和规模更大。“《响九霄》是现代戏,一些传统的功底不好表现,所以,演完《响九霄》后,我还有遗憾,觉得不过瘾。”裴艳玲笑着说。《赵佗》弥补了裴艳玲的遗憾。戏中,裴艳玲再度回归传统京剧,前武后文,厚底儿鞋、大靠、流水板……她用一生的艺术积淀演绎南越王赵佗的百岁人生传奇。

  “要想得到观众认可,就一定要多做加法。”

  “我排戏,心中总有一个‘定盘星’,那就是一出戏要有一出戏的‘绝活’。沉香如果没有几十个旋子,哪吒如果不耍‘圈’,钟馗如果不跳‘判’、不搬‘三起三落’,观众会这么爱看吗?”裴艳玲发出这样的反问。

  在新戏《赵佗》中,裴艳玲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大靠。她大武生的功底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京昆梆这些大剧种中都有武戏的行当。可以说,没有武戏京剧就缺了半台戏。”尽管要身背几十斤重的大靠,在舞台上又打又唱,但裴艳玲却是一脸的兴奋与期待。

  武戏精彩,文戏同样显功夫。据编剧杨舒棠介绍,多字句难谱难唱,一般的戏,能有两三句就不错了。该剧中共有6个多字句,裴艳玲都把它们保留了下来,并谱了曲。“这一大段流水板太见功力了。”杨舒棠不禁感叹。

  裴艳玲告诉笔者,每排一部戏,她都要学点新东西加进去。排《钟馗》学会了写毛笔字,排《哪吒》学会了耍彩带和九节鞭,在新戏《赵佗》中,裴艳玲击起了战鼓。“我以前是不会击鼓的,但决定要学,就得学精。”裴艳玲下定决心后,拜小字辈为师,一天学一个点,整整学了两个多月。学得认真,练得更刻苦。裴艳玲的鼓槌随身携带,走到哪里敲到哪里,办公室、家里,火车上、宾馆里,因为长期装着鼓槌,裴艳玲的背包被捅出了窟窿。

  “我是个笨人,但我觉得,聪明和笨差不了多少。”裴艳玲说,一个艺人,最爱的应该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要想得到观众认可,就一定要多做加法,要尽可能多掌握些技能。

  “年轻人对戏曲要多一点真爱,少一点功利。”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这是裴艳玲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部经典剧目演了上百遍,但观众仍是百看不厌,原因何在?戏曲之美关键在演员,一个声腔、一句念白、一段开打,是演员多年血汗泪的凝结。这样的戏演出来能不好看吗?”裴艳玲表示,戏曲看的是真功夫,糊弄观众万万不行。

  “真功夫的传承至关重要,这是戏曲前辈多年磨练积累下来的。”作为戏曲界的大家,裴艳玲对后辈寄予厚望。她说,年轻人对戏曲要多一点真爱,少一点功利。别今天栽个苗,明天就想吃个大西瓜。很多人排戏是为了拿奖,拿完奖就没事了。这种心态要不得。一个戏排出来,拿没拿奖不重要,关键要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赵佗》也是裴艳玲导演的第一部戏。她表示,导演不一定非要科班出身,相比排演《响九霄》时对导演的“指手画脚”,裴艳玲在《赵佗》的创排过程中更显轻松自在、得心应手。

  一出戏锻炼了一支队伍。裴艳玲表示,让她最感欣慰的是,通过创排新戏,省京剧院这支队伍在不断地成长。“我对这支队伍更有信心了,随着大家团队意识的增强,一股积极向上、勇于作为的新风气正在形成。”裴艳玲介绍,她又在酝酿下一步新戏《渔夫恨》了,这是一部根据《打渔杀家》改编的传统剧目。

 

关键词:裴艳玲,京剧,赵佗

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