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风采]张立秋:40余载坚守血浓于水兄弟情
长城网8月5日讯(记者 张欣)张立秋,一个入党多年的基层共产党员,也是河北港口集团秦港流动机械公司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初看到他的人都会感觉他实在是太普通了,朴实的面容、淳朴的笑容、无华的衣着,就是那种放在人群中马上就会找不到的人,但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竟然有着极不平凡的事迹。 事情还要从他的家人说起,住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河东工人南里的好多老住户都会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河东还是一片平房的的时候,就有一位先天残疾的孩子不能下地走路,只能靠家人帮助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看看,这个残疾的孩子就是张立秋的哥哥张金生。张金生1954年出生,今年57岁。可以说张金生是不幸的,他被称为“玻璃人”,他们因先天遗传性缺陷,导致骨质薄脆,像玻璃一样经不起碰撞,连打喷嚏、翻个身都可能骨折,全身肌肉多半萎缩,无法正常运动,这种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瓷娃娃。在张金生的记忆里,小时候身体发生骨折就像家常便饭一样,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次是打个喷嚏就骨折了,洗澡、翻身的时候掌握不好用力也会骨折。现在的张金生谈起经历过的骨折就像说着最平常不过的事。屡次骨折,屡次求医未果,在张金生十来岁的时候,他和家人就已经接受了残酷的现实。但是可以说张金生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有着关心他、爱护他的家人,尤其是比他小9岁的弟弟张立秋。是什么让哥哥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什么让他面对苦难顽强坚毅?张金生意味深长的说:“如果没有这个家,没有这个无微不至照顾我的四弟,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懂事那天起,张立秋就和父母一起照顾哥哥。哥哥要吃饭他就给他盛好一口一口喂;哥哥身上痒了他就帮着挠;哥哥衣服脏了他给洗;哥哥要上厕所他给解裤带、擦屁股…… “我们家兄妹6人,全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虽然家里负担很重,但留在我记忆力的确实每天与二哥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我们俩永远有说不完的话,要上学了,他就告诉我要团结同学认真读书;参加工作了,他告诉我要多奉献;遇到烦心事了,他就告诉我要想着他人。”张立秋看着哥哥,话语里充满了浓浓亲情。 回想起小的时候,兄弟俩还都记得,张立秋从小爱好体育,而且成绩不错,但是想到哥哥一个人在家会孤独,年仅三年级的他就经常费力地推着哥哥到现场看他比赛,让哥哥分享他的成绩与喜悦;八十年代初,大家都看露天电影,张立秋就推着哥哥去看电影,有的时候怕去的晚了,经常用幼小的身躯推着哥哥竭尽全力的奔跑。张金生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既心疼又感动。 住到楼房以后,虽说居住条件改善了可是张金生的活动空间变小了,为了让哥哥生活方便一些,1992年,会电焊的弟弟为他焊制了一辆带有转向轮的铁车,躺在铁车上的张金生就像搬进了新家一样高兴。通过努力,张金生学会了用棍子支撑让小铁车在屋内转动,“有的时候我会自己挪到阳台上看看外面的风景。”看到哥哥这样满足张立秋也是发自内心的欣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张立秋每天就这样照顾着哥哥从未间断,即使是在结婚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妻子和孩子,他也从没放弃对哥哥的关怀照顾,每天下班都要来看看哥哥,节假日大部份时间都来陪哥哥聊天、下棋。他的表现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称赞,大家都说:“像这样的好弟弟全河东没有,全市也难找啊!” 然而生活中很多事真是祸不单行,注定这兄弟俩要经历很多考验与磨难。1996年操劳了多年的老父亲得了脑血栓,家中大哥和大姐都在外地工作,二姐和三哥工作很忙,住的也远,于是照顾父亲和哥哥的重担就落在了张立秋和母亲的肩上。2006年12月26日,提起这个日子,让张立秋伤心不已,辛苦劳累了一生的慈母撒手人寰,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时隔不久,2007年他与妻子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在双重打击下,他的生活一度变得十分灰暗,但是这些都没有使他就此消沉下去,面都生活,他又振奋精神挺了起来,因为他想到了哥哥,他的心中有爱,他无法割舍放心不下他那需要照顾的哥哥。于是他把每天前往照顾哥哥的次数从原来的每天两次便成了每天三次,咬紧牙关,早晨7点赶在哥哥起床前照顾他的大小便,中午下班、晚上9点再去一趟,每天看着哥哥安静的睡着,他才安心离去。 有人可能会说,同胞兄弟相互照顾是天经地义。可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连父母病久了,做子女的也不一定能做到天天“尽孝”,何况是兄弟之间呢? 时光在一天天流逝,兄弟的感情却是日益深厚。人间有很多种爱,有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恋人间甜蜜的恋爱、朋友间互相的关爱等等种爱,但是像这种不离不弃,兄弟间血浓于水的爱确实是令人赞赏和感动。 |
关键词:张立秋,张金生,兄弟情,基层党员,转向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