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灾区:“塞外之鹰”10小时搭200顶帐篷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龚正龙 2014-08-06 09:50: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8月5日下午,在巧家县红石崖村,救援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儿童。 “浅小语”摄

  救援队途经受灾严重的巧家县决定就地抢险。8月5日,救援队抵达巧家县受灾最重的红石崖村,该村已成一片废墟。队员们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帮助分发药品,有的和救援部队一起救援被困儿童

  紧急奔赴地震灾区,争分夺秒科学救援

  “左边就是悬崖,悬崖下方就是被堵塞的河流,我们正在半山腰,许多地方只能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8月5日11时21分,笔者拨通张家口蓝天救援队队长王东升的电话时,接电话的是一个女队员。女队员网名叫“浅小语”,今年27岁,是一名个体户。她气喘吁吁地告诉笔者,目前救援队正在爬坡,队长王东升背负了厚重的救援行囊,正在前方探路,顾不上接电话。

  张家口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09年4月,是目前张家口唯一一支民间义务救援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塞外之鹰”。8月3日上午,蓝天救援队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善行义举最美河北人”荣誉称号,队长王东升在石家庄参加了颁奖活动。得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王东升立即通过电话召集队员准备驰援灾区,仅仅1个小时,就集合了15名经验丰富的救援队员。但遗憾的是只订到11张机票,最终王东升带领10名队员于第二日9时15分在北京登上飞机,于当日15时抵达昆明,随即由联系好的当地3名志愿者开车,赶往震中鲁甸县救灾现场。

  前往震中需要经过巧家县,该县受损十分严重,道路毁坏、桥梁坍塌、山体滑坡、河流阻塞,一行人艰难跋涉在山路上,直到22时多才抵达该县垴店镇的临时指挥部。王东升顾不上休息,立刻与指挥部人员取得联系,询问当地灾情、领取任务。从23时起,直到5日上午9时,队员们和当地的消防官兵一起排查受灾隐患,并迅速搭建了200顶帐篷。

  因巧家县受损严重,王东升和队员们决定就地进行抢险救援。“道路全堵住了,只能徒步前往,手脚并用。”8月5日14时32分,王东升在电话中告诉笔者,救援队已抵达巧家县受灾最重的红石崖村,该村目前已成一片废墟。队员们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帮助分发药品,有的和救援部队一起救援被困儿童。

  “请家乡的亲人和关心我们的人放心,我们一定能圆满完成救援任务!”电话那头,王东升大声告诉笔者。此前,该救援队曾参加四川雅安地震的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就在10多天前,王东升还专门从北京请到专业的救援专家去张家口授课,并联系张家口市消防部门和卫生部门对救援队进行了暑期培训,就地震、火灾、野外遇险、打捞遗体等突发事件中的紧急救援知识和技巧进行了专门培训,“平时多训练,战时少流血!我们一定争分夺秒地科学救援,多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王东升说。

  5年抢险50多次解救5040人,目前已有180多名队员

  “这支队伍萌芽于地震中。”救援队队长王东升是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供电公司职工,今年48岁。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第3天,王东升跟随一批爱心人士,带着救援物资赶到灾区。灾难现场肩扛手刨的救援画面,令他感受到专业救援的重要。返回张家口后,王东升萌生了成立救援队的想法,希望将一批身体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组织起来,在人们遇险时进行紧急救援。

  “当时,救援队只有7名网友,取名叫‘蓝天救援队’,意思是‘蓝天白云下,我们在救援’。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更喜欢把我们称为‘塞外之鹰’救援队,因为我们行动很迅速。”王东升说。

  “救援队已有180多名队员,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才18岁。”王东升告诉笔者,救援队成立5年来,实施救援活动50多次,解救遇险人员5040人,多次参与扶贫帮困、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出动上千人次。

 

关键词:抗震救灾,救援队,灾区

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