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农民创业从“作坊式”走向规模化
“泥腿子”的产业梦 河北徐水县空城村蘑菇种植能手李克学,日前捧着省里颁发的《农村青年人才证书》激动不已:“没想到,咱一个土里刨食的庄稼人,还能受到省里的表彰。”蘑菇产业让他和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他所在的空城村被保定市命名为首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村”。 像李克学和空城村这样的创业示范户、示范村,保定有46.5万户、1140个村,均占到全市总农户和总村数的20%。 让“泥腿子”成顶尖人才,兴产业、富农家 保定是农业大市,如何把农业大市做成农业强市?市委书记聂瑞平说:“必须紧紧依靠人才,把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引爆点。”近年来,保定市以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活动为载体,大力创建特色产业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乡镇,探索“人才兴农,产业富农”的路子。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李满常,是高阳县边家务村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承包土地种棉花,到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棉花种到哪里,他就把会员发展到哪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业下岗职工3000多人。 为搭建实用人才创业发展平台,保定市各级各部门紧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际,采取科技扶农、项目助农、专家帮农、资金惠农等措施;涉农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创业者和企业经营者培训计划等人才项目;组成驻保高校专家教授服务团,把“农民实用课堂、百姓喜爱讲堂”搬到农村,把实践和成果转化基地建到农村。 人才带动产业发展。涞水县南安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旺说:“我们村的麻核桃,一对儿能卖两三千块,品相好的,价格过万,甚至10多万;赶上好年头儿,一棵麻核桃树能卖到上百万。”麻核桃种植已成为涞水县特色产业。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涞水麻核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农民创业从“作坊式”走向规模化 本着自愿原则,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整合在一起,创建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抱团取暖”,这是易县的创新之举。这个县5个产业片区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个,会员8000余人。紫荆关镇南款村龙头企业天顺林木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7个村500多农户加入协会,带动35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保定市在有条件的乡村指导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两个平台”凝聚了一大批人才,而且帮助他们从“作坊式”生产模式,走向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轨道。 保定全面推行“两个代办”制度,即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和项目服务全程代办。由群众跑腿变干部跑腿,农民享受了“保姆式”服务。“有什么困难,一个电话,就派技术人员过来,拿我们农民很当回事。”涞水县安阳村种植大户高海清谈起送技术上门的好处,笑得合不拢嘴。 人才兴产业,产业富农家。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保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双喜说,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保定市力争到2018年底让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1/3左右的乡镇、农村和农户达到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标准。
|
关键词:农民,创业,规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