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全景河北

石家庄的红色记忆 见证《人民日报》的创刊地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郭晶璇 2014-09-16 17:59:1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

  《人民日报》在里庄创作之初,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开始时一日两餐(一些承担繁重体力工作的工人除外),主要是小米稀饭或是小米捞干饭,偶尔吃上一顿馒头。到1948年秋天以后,供应情况好转,逐渐转为一日三餐,细粮也增多了,但仍以粗粮为主。一般很少吃到肉,也没有新鲜蔬菜,几乎天天吃萝卜条,土豆成了较为稀罕的东西。

  开饭时由一名炊事员用小锤敲击悬挂在树上的一小截铁轨,每人有打饭专用的小木牌一个,两个粗瓷碗。打饭以后,只要不是阴天下雨,大家都喜欢到伙房院外的大树下,三五人一组围蹲着吃。

  报社人员刚进驻里庄和东焦村时,由于人多,住房比较紧张,很多村民就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报社人员住,自己一家人挤到偏房或搬到其他人家里暂住。当时也有很多村民主动为报社服务,如手摇印刷机报,运送纸型,送报等。

  里庄老人们回忆说:“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油灯总要燃到次日凌晨。”

旧址收藏的铸字机头。郭晶璇 摄
旧址收藏的铸字机头。郭晶璇 摄

  难忘里庄激情岁月

  在《人民日报》社旧址,我们看到了被保存下来的平版印刷机。同时旧址还保留了邓拓旧居、译电室旧址、张磐石办公兼住宅室、印刷厂旧址,将当时的工作环境完整地呈现。在译电室旧址,还保留了当时的排版桌、铸字机头、铅字架和铅字模。

  问及当地村民与《人民日报》的渊源,当地村民康连祥回忆说:“当时都不知道是谁在住,只是听说有人住了进来,还雇了厂子里的三个年轻小伙轮流摇动印刷机并帮忙。后来他们对百姓关心,让孩子好好上学,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当时生活苦,他们还常常给百姓送点吃的。”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浓厚温暖与感激之情。

  人民日报社在平山里庄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老区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1996年,平山县遭到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里庄村民们不顾自己的家园奋力抢救《人民日报》社旧址,为中国新闻大厦保留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郭晶璇 摄
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郭晶璇 摄

  带不走的历史印记和革命情感

  如今的《人民日报》从里庄出发,已经走过了63个不平凡的历程。然而当时最真挚的革命情感和历史记忆牢牢地印在当地村民的心里。

  对当时留在这里的《人民日报》和在此奋斗过的报社的同志,里庄的村民们知恩、感恩、报恩。“我们对报社的感情很深。”如今63岁的康连祥常年在院中打扫,对旧址进行看护、整理。不定时地还会有附近村民过来帮忙照料这个充满历史印记的小院。

  附近的中学经常组织同学们来此参观、写生等活动,以当时的艰苦奋斗史激励后人,并向他们呈现当时的工作场景,描绘《人民日报》从硝烟中一步步走出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人民日报,旧址,创刊地,追忆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