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麦单产65年增长10倍
玉米还未收获,藁城北营村种粮大户张二丑已和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今秋庄稼长得不错,预计单产1400斤,品质还好,我家100亩玉米,加上一季小麦繁种的收入,今年收入十几万没问题。”指着丰收在望的玉米,张二丑说,和父辈不同,现在种地不再仅仅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发家致富。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我省小麦单产只有37公斤。到1978年时,我省每年还要从省外调进粮食13.4亿斤。那时,口粮要粗细搭配,“天天吃大米白面”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农民开始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侍弄庄稼。那年,我省粮食总产就达到350.37亿斤,一举摘掉了“缺粮省”的帽子。1991年,我省实现了从粮食调入省向调出省的历史性转变。 从2004年起,中央连年出台事关“三农”的“1号文件”,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村产权改革……惠农政策的持续发力,更大限度激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农民纷纷和各级政府一起在土地上加大投入,伴随着太行山丘陵区“望天收”的旱地变成旱涝保收地,黑龙港流域的盐碱滩变成高产田,许多农民开始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种粮大户,凭借规模种植增产增收。 政策保障保面积,科技威力增单产。从冀麦7号、冀丰98、冀麦30,至现在一水千斤的衡观35……一批优质、高产、节水的粮食新品种相继问世,且大面积推广,促使粮食增产30%以上。深松整地、播后镇压、“一喷综防”等主动避灾技术,氮肥调控、免耕覆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稳产高产技术普遍应用,全省粮食作物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 锄头、耙子、犁等不再是农业的象征,各式各样的“铁牛”成了农家的常客。最重的农活儿——割麦子变成了机器的欢歌;一个月才能完成的秋收秋种,如今一个星期便万事大吉。目前我省农机总动力居全国第二位,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 “土里刨食”变成了“地上生金”。省农业厅巡视员张文军介绍,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产由1949年93.9亿斤提高到去年的673亿斤。今年夏粮总产288.8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小麦亩产更是跃上400公斤台阶,达到407.13公斤,居全国第二位,比建国初增长了10倍。 难能可贵的是,我省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却占用了不到全国1/18的土地和0.7%的水资源。而且蔬菜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蛋奶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肉产量居全国第五位。 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再到“吃得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近年来,我省农业已经迈开走向现代化的新步伐。为了适应新变化,张二丑说,他准备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让土地产出更大的效益。 |
关键词:小麦,单产,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