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生优先 托起百姓幸福梦
制图/展茂光 不同时代,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 “活到孩子成家那一天。”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普通河北人的梦想。那些年,河北人的期望寿命仅为35岁。 “参加孙女的结婚典礼。”这是今时今日,越来越多普通河北人幸福生活的现实。现在,河北人的期望寿命接近75岁。 梦想落地,民生是最佳承托;梦想成真,民生是最终诠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航向始终指向民生目标,几代河北人企盼的幸福梦想,渐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民生为尺量政绩——指数考出施政理念,笑脸评写发展成果 灵寿县委大院被网友们唤作“最美县委大院”。上世纪50年代建成以来,灵寿县委大院偶有修葺,从未翻盖。红瓦、灰墙,半个世纪前的低矮建筑在如今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更显平凡朴素。 “县里也曾动过重建县委办公设施的念头,建楼的资金批准了4次,但又被‘挪用’了4次。”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这些资金都是拿来“救群众的急”。最近的一次是在2008年,1300万元的建楼资金全购置了采暖设备,以保障中小学校舍取暖工程如期完成。 “办公楼虽然又建不成了,但全县的娃娃们冬天再不会冻手了。”宋存汉说,2013年,灵寿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亿元,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达9.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八成多。 “暖手工程”不仅提高了民生温度,更标刻出纵贯半个多世纪“最美县委大院”里让群众交口称赞的施政理念。 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循着民生优先的施政理念,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民生指数作为衡量政绩的最大砝码,把“百姓笑脸”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标尺。2011年8月,我省对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办法进行定量指标调整。保障房、食品安全、基本医疗保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被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保障民生的政绩考核指向更加鲜明。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改革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批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的重大民生工程接连实施: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2013年全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5万套、竣工22.4万套、分配入住18.1万套;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燕赵版”美丽乡村。2013年,全省统筹整合各类财政资金65.7亿元,助推山乡巨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驻村帮扶、“春雨行动”等。全省共有6138个单位、2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基层党组织、民营企业、志愿者通过结对子的形式,着力解决农村低保户、五保人员、困难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和扶贫对象等五类人群在“医、房、学、业、保”五方面的突出问题,不让一个困难家庭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 多年来,我省民生投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较上一年度继续增长,达到3437亿元,切实保障了大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65周年,民生,百姓幸福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