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心态难以击退雾霾
漫画/曹宪尚 雾霾深深,从空气到人心。 政府治霾,我们无需高唱“赞歌”,但也不应只剩“反讽”与“挖苦”。 只有当有难同当的责任在每一个人心中觉醒,并得以践行,雾霾这一全民公敌才能够被战胜。 9日,一篇标题为《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的文章被多家网媒所转载,随即引发大量质疑吐槽之声。 昨日,有北京媒体直接刊文《治霾不可能有所谓的“正能量”》予以“回击”。舆论称,“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雾霾阴影之下,这一场没有硝烟的“交锋”却折射出了社会人心,也启发另一度的思考:面对雾霾公敌,需要怎样的社会心态? 谁在开不合时宜的玩笑? 这可能是这两天最受关注的评论。文章宣称雾霾意外给中国带来五大“正能量”:让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 经过两天的沉淀,这篇最早出自于某权威网站的奇文逐渐被定位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幽默。 《新京报》昨日评论道,能在雾霾中找到凝聚人心的“正能量”,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解放网也载文称,雾霾“正能量”其实是“阿Q再世”。 《第一财经》则是这样点评的:“不合时宜的幽默会带来麻烦”。其实,这两天,另外两条消息也涌动着类似的幽默:雾霾导致能见度不足将导致敌对力量的导弹无法瞄准目标;雾霾天气扩散至南方、专家详解环保股投资机会。 然而,在更多人眼中,这些“雾霾的玩笑”却让人笑不出来。因为,雾霾之痛,已成当前公众心中难以挥去的阴霾。 无需“赞歌”也不需“反讽” 一场言论领域斗争迅速展开并迅速结束,“社会公义”又一次大获全胜。而与此同时,政府又一次饱受嘲讽。 治霾当然不需要赞歌,可是面对雾霾,只有剩下反讽和沉重的问责吗? 钟南山院士前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罗列出导致雾霾的基本原因:汽车尾气;发电燃煤;建筑工地;区域污染;烹调。 这些因素中,有不少此前同样被公众所嘲讽,认为无非是政府避重就轻的推诿之词。比如,烹调致霾就曾引起强烈反对;而名人孟非甚至指责政府拿汽车尾气说事是在规避责任…… 从现状看,公众目前更喜欢的是指责政府治理不力,而不是反思自己是否能否为治理雾霾出力。久而久之,讽刺、抱怨情绪弥漫。甚至无视科学结论,为反对而反对…… 可见,与治理雾霾的具体措施相比,当下中国需要怎样的社会心态,同样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可以“有情绪”但也该践行 指责、嘲弄,是人在面对不满时合理的情绪表达,也是敦促进步的动力。 然而,反讽之后,下一步还是继续反讽吗? 昨日,《第一财经》是这样分析的:雾霾笼罩下的,其实是中国社会中的一团僵局。尤其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在抗议雾霾时,如果不明确自己的责任,甚至不改变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幸福神话的想象:更大的房子,更大马力的汽车,那他们甚至是在抗议自己。 评论可谓一针见血。纵观网络声音,反讽发声多为这一类人群。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我行我素。对清洁环境的追求是中产阶级的重要价值观,但是,中国中产的价值观根本就没有成型。他们甚至还没有改变的准备。 当然,我们可以用“公地困境”解释中国无力摆脱的雾霾现象。可问题要比这个理论要复杂许多,而要改变的,其实包括政府与社会,乃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你准备好了吗? 治霾,个人可以做什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没有一致的敌人,就没有一致的决心。雾霾是“全民公敌”,必须全民抵抗。 最新消息显示,这场在一周以来覆盖了我国将近一半的国土的雾霾目前仍未有“定论”。目前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尚是一个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日前表示,预计明年下半年完成各地污染物来源分析。 尽管敌人“兵源未明”,但非无法“料敌先机”。昨日,武汉就修改规定,从原来的限制改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不少地方吁请市民近期最大限度少放、不放烟花爆竹、不要燃烧秸秆。一些地方甚至出台措施,鼓励市民举报马路“黑烟车”…… 雾霾几乎无孔不入,但抵抗雾霾的可能途径也几乎无处不在,关键是你会行动吗?
|
关键词:雾霾,治霾,大气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