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感慨秸秆焚烧禁令落空三大主因
院士认为,政府补贴不到位,企业不感兴趣,科学家不务实科研是主因 新华报业网讯“地方政府政策不落实,企业不感兴趣,科学家不积极务实科研,才是导致秸秆焚烧年年下禁令年年落空的原因。”在昨天开幕的南京青年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批评现在防范焚烧秸秆因为“不齐心”。 原因 院士感慨秸秆焚烧禁令落空三大因 身兼南京市科协副主席的张齐生院士,其实原本是为众多青年学子介绍《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然而,当南京晨报记者提出有关秸秆处理的问题时,张院士不由地发表了一番感慨。 “秸秆还田,江苏是有政府补贴政策的,但是我这么些年在全省各地田间地头实际了解发现,有些地方的补贴根本不到位,农民说根本没见到。个别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根本拿不出也不愿意拿出钱来补贴。” “解决秸秆的技术是有的,但是企业不愿意投入,有的投入了却做不下去,所以企业家没有兴趣将技术应用。” “科学家也有责任,我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弄出更好的(秸秆处理)技术。” “政府补贴落空,企业不感兴趣,科学界拿不出更实用的技术,导致在很多地方禁止秸秆焚烧完全靠下行政命令,能不落空吗!” 现状 一吨开价四五百,秸秆还是收不上来 今年已经75岁的张院士对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的利用情况非常了解。 最近几年,关于秸秆的工业利用,比如用于做成生物塑材甚至工艺品等层出不穷,可惜真正成熟并且能取得经济效益的没有多少。张院士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企业在苏北某地设厂,准备利用秸秆制作成塑材。然而实际操作才发现,即便农田里满是秸秆,可花钱都收不上来。一方面是因为秸秆的季节性很强,过了收获季节就没有,另一方面开辟场地存储秸秆成本高,运作周期很长,而且还承担着巨大的安全防火责任。所以到最后一吨秸秆的收购价哪怕开到了四五百元,还是采购不到,厂子生产不下去只能关门大吉。 “其实,只要政府补贴落实到位,在收割的时候就有企业或者经纪人带着专用机械,直接把地里的秸秆收集,压成很实在的块状,就可以避免起火,而且容易存放。”张院士认为,这样一来秸秆才有可能真正变成原材料。 用途 其实秸秆很能赚钱 在张齐生院士看来,包括各种秸秆、稻壳、果壳、果树枝条等在内的农林生物质,来源广、数量多、可再生,是一种十分宝贵,而且可以很赚钱的绿色资源。 十几年前,张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关注生物质气化的技术。“生物质经过加工,能够产生气、炭、液、热四大产品。”张院士说,“1千克生物质燃料,能够产生2.5~3立方米的可燃气,这些可燃气可用于发电和锅炉燃料。” 而另一副产品是生物质炭,根据原料不同,可以分为木炭、稻壳炭、秸秆炭等,看起来黑黑的,有粉状和颗粒状。秸秆炭可用于改良土壤和制作炭基复合肥还田。“别小看这炭基复合肥,我们做过小白菜实验,它对污染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其中的硅元素还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使产量提升10%以上。” 最神奇的是这个气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延伸提取出生物质提取液。生物质活性提取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物生长和抑菌、杀菌性能。尤其对于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等,抑菌率都在90%以上。 前景 “要让一斤草胜过一斤粮” 目前,张齐生团队的农林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已经成功产业化。上月底,团队研制开发的“杏仁壳气化发电-活性炭-热能联产”项目首台1MW机组近日在河北平泉点火运行。小小杏仁壳“摇身一变”,不仅可以得到清洁的可燃气用于发电和供热,还可以使果壳直接制成活性炭。甚至连生产过程中的热水都没浪费,直接供应一些有需要的小企业。 张院士反复强调在秸秆问题上,“科学家也有责任”。他说,“我就是想牵头先建两三个工厂,把理论上20%~30%的效益落实了,让事实来说话,让看得见的效益吸引更多的人重视利用秸秆这样的生物质。一定要一斤草胜过一斤粮食。” |
关键词:秸秆焚烧,科研,政府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