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相约自杀:不容忽视的信号
一研究中心分析导致学生自杀的诱因。 专家指出,虽然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机构,但是其渗透力不够,出了事情才重视 因不堪学习压力,湖南两名高一学生于9月下旬相约跳楼自杀。10月上旬,河南一对男女大学生在小旅馆内相约自杀。这种悲剧事件除了给家庭成员带来沉重打击外,也给社会心理带来强烈震撼。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年轻就携手走上绝路?这里传递了哪些不容忽视的信号? 可怕的相约,花季人生“携手”陨落 据媒体披露,9月22日零时,湖南常德两名在校中学生自杀身亡,一个15岁、一个16岁。 公安民警通过对事发现场仔细勘查,对同宿舍的同学、班主任老师、宿管会老师等进行了调查,并在这两名学生睡觉的床上发现了两份遗书。 2014年下半年,这两名学生进入临澧县一中高一年级,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其学习成绩与家长预期差距较大,于是产生了厌世情绪。河南相约自杀的女大学生可能面临考研压力。 “相约自杀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力很大。”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理事、心理咨询师吴亦君告诉记者,同伴关系是青春期特别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同龄人的引导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格外凸显,“他们通常重友情、重义气、重分享,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感受,使得他们约好一起走上绝路。” “一个人自杀需要很大勇气,会迟疑、害怕,同伴本来是压力的宣泄口之一,而当同伴同样痛苦,又得不到家庭、学校的帮助,心理问题没有疏导,就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辽宁省实验中学浑南一中教育科研部主任佟颖说。 据分析,消极的情绪也有传染性,扩散很快,可能个人原先没有意识到压力有多大,或者在独自承受,还没有到崩溃的边缘,一旦得到共鸣、不断互相影响,就像点燃了导火索,一同爆发了。 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理事长单怀海主任医师分析认为,“相约自杀,意味着暴露的问题不仅较为普遍、而且积累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他说,相比一时的冲动,相约更有预谋性、计划性,更容易被周围人所发现,“如果对青少年心理活动、行为异常有足够的重视,有较高的警惕,及时的干预,这些孩子的生命就可能被挽救。” “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警惕心理问题 非精神疾病的青少年自杀有多种诱因,包括人际、学业、就业、情感等。记者在多所学校采访了解到,不堪学习压力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部分学生原来一直以学习成绩为骄傲,但升学后,成绩不再突出,往往表现内向甚至产生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家庭一般,学习一般,长相一般,没有得到重视,生活没有幸福感,进而不再留恋生命。 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员汤佳告诉记者,必须正视莘莘学子中存在的多种负面情绪。一些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遭遇学业落差,或者升学不顺利,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前不久,汤佳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竟然叫嚷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孩子学业负担普遍过重。”汤佳说。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感到压力的时候,家庭和学校方面往往疏于理解,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而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一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在“你觉得目前压力大吗?”的选项中,选择“大”和“快要崩溃”的占39.4%。 矫正教育误区,呵护学生心灵 相约自杀事件,也许只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冰山一角”。业内人士指出,过于强调考试成绩,不仅有悖于教育宗旨,也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人格塑造,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见分不见人。”沈阳市第五中学校长金巍松表示,必须用完整的教育去培养孩子,人格塑造和情感教育应排在知识传授之前。”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攀峰认为,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易怒、偏执的心理;还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只注意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不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 殊不知,学生对家长有心理上的依赖。王攀峰呼吁:“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原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孙时进等人指出,虽然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机构,但是其渗透力不够、出了事情才重视,“必须将心理健康、人格培养作为课堂教学、师生工作、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新华社
|
关键词:心理,学生,孩子,相约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