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开国第一城”石家庄的历史印迹
第一套人民币从“小灰楼”走向全国 坐落在石家庄中华北大街55号的“小灰楼”,在周围林立的高楼俯视下,显得有些矮小,不那么起眼。但正是在这栋俗称“小灰楼”建筑里,66年前诞生了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从这里走向全国。它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刚刚起步时的那段历史过往,也为石家庄作为“开国第一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小灰楼”已被改建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河北钱币博物馆,每周二、四、六免费向公众开放。走进“小灰楼”前院,迎面是董必武和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的全身铜质雕像。楼体正中是三层灰瓦铺顶的门楼,两侧则都是二层。青灰色的墙砖、古式的墙灯,显得古朴淡雅。 馆内则呈现了一个钱币的世界,里面珍藏的大量新中国成立前各根据地、解放区等发行的货币,自第一套人民币至今的多版别、多面值的上百种人民币,还有几千年来河北历史上不同时期通行的货币。参观者还可以了解到,人民银行酝酿到成立的过程和第一套人民币印制、发行的细节故事。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河北钱币博物馆馆长崔仁斌介绍,“小灰楼”曾是日伪华北建设总署石门河渠工程处。石家庄解放之后,“小灰楼”成为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地。1948年4月,石家庄市委从这处条件较好的办公楼搬出,让给晋察冀边区银行和暨南银行迁到这里联合办公。后来两行合并改建为华北银行,成为了人民银行总行的机构基础。 “在解放战争初期,各解放区处在敌人的分割封锁形势下,彼此经济上不能相互联系,货币不统一。194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其重要任务之一是筹建全国统一的银行。”崔仁斌说,石家庄解放后,华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统一货币显得尤其迫切。 纪念馆史料显示,1948年11月初,沈阳解放后,东北大军入关,为使平津解放后物资交流畅通,避免金融混乱,董必武提出,赶在平津解放前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同年12月1日,董必武签发华北人民政府“金”字第四号布告,统一华北、华东、西北三大解放区货币,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 “这一天,人民币以崭新的姿态走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所在地‘小灰楼’。”崔仁斌说,当日发行了50元、20元、10元三种钞券,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人民币迅速走向全中国,成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及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标志着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及其货币由分散走向统一,在我国金融史、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王律介绍,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2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题为《新币发行的头一天——石家庄街头特写》的报道,详细描绘了人们拿到崭新的钞币时兴高采烈的情景。“街头巷尾人人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地议论说:‘这可快啦!你看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票子没有?快啦!快啦!全国快解放啦!’人们带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微笑,议论着不久就有领导全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了。” 崔仁斌说,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由石家庄迁往北京,“小灰楼”的历史使命从此告一段落。之后小灰楼成为部队家属楼,改革开放后又被出租做多种经营,还曾被改造成为洗浴中心。直到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通过房产置换的方式收回了“小灰楼”的产权,对楼体进行历史原貌恢复,在2009年建成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并对外开放,作为对那段光辉历史的纪念和致敬。 |
关键词:开国第一城,历史印记,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