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正式通水 水价还未最后确定
■一渠碧水从南来。本报记者 张海强 摄 从丹江口水库出发的汉江水奔流北上,昨天(17日)经过位于省会的华柴暗渠,欢快地投入南水北调中线在省城的主干渠的怀抱。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正式通水,同时意味着市民不久就能喝上优质的汉江水。汉江水的到来,还将有效改善省会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促进省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现场 自豪的建设者: 再苦再累也值了 “太好了,太好了,终于通水了。”昨天,在石市华北柴油机厂东南侧华柴暗渠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工程通水现场,望着干渠里碧波粼粼的汉江水,岸上的众多建设者们不禁欢呼了起来。 小马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众多建设者中的一位。“11年了,不容易呀。”回忆起当时的施工情况,小马颇多感慨。“我当时在邯邢段施工。”小马说,那里有300多个交叉建筑物,还有明河渡槽,施工难度挺大。“可是再多的困难我们都克服了,现在终于通水了,我们也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再苦再累也值了。”小马的眼里亮晶晶的。 记者注意到,干渠里的水是碧绿的,微风吹过,水波荡漾。建设者们望着清澈的渠水,脸上笑了,心里美了。“快看,那里有水鸟。”顺着一位建设者手指的方向望去,记者发现,在华柴暗渠北侧,几只水鸟悠闲自在地停留在水面上。不一会儿,它们又振翅飞到干渠西侧的坡上休憩。“这说明咱渠里的水水质好。”小马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历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历经11载终于通水 “经过11年的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中线河北境内工程如期通水了。”昨天,省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03年12月30日,位于省会境内南水北调中线滹沱河倒虹吸工程率先开工建设,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中线工程建设的序幕。 “今年6月,我省境内工程逐段进行了充水试验,9月份通过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组织的专家验收,具备通水条件。”这位负责人说,“今天,江水进入了河北,江水入冀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段总长度462.4公里,途经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四市。其中,石家庄段南起高邑县北渎村,沿京广铁路西侧的山前地带北行,穿越高邑、赞皇、元氏、鹿泉、桥西、新华、正定、新乐等8县(市)区,在新乐市北大岳村西北穿朔黄铁路进入保定市,线路总长124.638公里,设计流量每秒220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240立方米。总干渠与沿线河流、灌渠、公路、铁路等工程采用立交布置,共布置控制建筑物、交叉建筑物219座。正式通水后,年均向省会供水7.82亿立方米。 利好 每年为省会补水 7.82亿立方米 “长江水来了,咱们是不是就不再缺水了?”昨天,听说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段通水后,孙大妈说出了自己的疑问。对此,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解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省会每年可得到7.82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补给,相当于我市岗南、黄壁庄等十二座大中型水库的可用水量,基本能补充城市生活、工业缺水量。到2030年,南水北调工程分配省会水量将达到9.45亿立方米,等于在省会境内又新建了12座大中型水库、100多座小型水库,且水质更优良,供水过程更稳定。“通过引江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运用,我市城市生活、工业等方面的用水需求都将基本得到满足。” 给省会安装了天然“大空调” 这位负责人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大部分渠段是明渠,主干线两侧将设保护区,并进行高标准的美化绿化。工程完工后,省会境内水面面积将超过100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000万平方米。大量的绿地和水面,可有效地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并能有效降低风沙和噪音的侵袭,相当于给省会安装了天然“大空调”。 绿色、特色农业获更大发展空间 “改善生态环境,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最直观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将给石家庄工业、农业的发展带来契机。”昨天,水利专家介绍,当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经济发展摆脱缺水的束缚,从而获得快速发展,进而为更多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促进全市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专家介绍,近年来,省会一直致力于构筑西部山区绿色生态屏障,而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随着石家庄山区向下游输水压力的减轻,大部分水源将直接用于本地生产生活,“赞皇、行唐的大枣,元氏的石榴,灵寿的板栗等一批绿色、特色农业基地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认为,工程通水后,还将对石家庄实现“一河两岸”发展模式,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和新产业基地的形成,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充水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