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唐毅:让干部借助网络“下基层”
天山网副总编、“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账号负责人唐毅谈创新宣传模式。长城网 张文硕 摄 长城网2月6日讯 2月6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办的政务新媒体建设发展经验交流会在石家庄召开。天山网副总编、“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账号负责人唐毅参加会议并发言,详细介绍了“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账号打通干部和群众、干部与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党中央的精神、政策能抵达到普通老百姓的网络新模式。以下是发言全文: 2014年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既是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又是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 2014年3月2日,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通20了万机关干部下基层微信公众平台“最后一公里”,旨在利用微信这个新媒体平台阅读便捷、普及率高的传播优势和社交属性,更好地宣传“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最后一公里”意为打通干部和群众、干部与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让党中央的精神、政策能抵达到普通老百姓。 该平台是专为“干部下基层”打造的创新立体式移动互联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社交属性,将中央及自治区重要精神、政策和基层干部工作信息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及时推送到广大干部手中。同时,接收投稿,并与基层干部实时互动。平台的开通,不仅丰富了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收集到最基层的声音,了解民意,体察民生。 目前“最后一公里”用户数已达40万。 一、运营中四大特征 第一,互动性高。 目前,我们每天微信后台的网友互动达到3000以上,投稿邮箱每天收到上百封邮件。 我们的内容大多是从网友投稿中来的。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住村干部的投稿。三年20万,每年7万多的住村干部,是我们的通讯员。他们把眼中所见到的新疆,通过最质朴的素材(随手拍张照片)传送给我们。通过这些,让我们了解到最基层的新疆,最真实的新疆,那里的生活的人们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第二,内容、文本适合移动互联的传播规律。 我们的内容很土,很多都是村里的东西。但我们对内容和文本的要求很高,包括标题。《最后一公里》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宣传模式,通过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故事,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 用最流行、时尚的网络语言,用最打动人的标题。如,《和田版金装四大才子》,其实描述的就是和田某村的普通青年,在住村干部帮助下,精神和工作面貌发生的改变。但我们的叙述方式和文本展示全部改变。干部们投稿的那种汇报材料文字我们全部重新修改和再写。但他们通过镜头拍摄的东西,是我们最朴质的素材来源。 第三,充分借助多平台传播。 除开微信传播,我们去年还提出全媒体全网互动直播概念,通过PC端网页、微博,利用互联网24小时直播我们的活动。 第四,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我们人手紧张的情况下,还专门做线下活动。《我们在村里》,取得了三个1000万的大数据传播效果。最后一公里行程8000多公里,到了每个地方最远的工作组,进行全天候直播式互动报道。如,我们到和硕最远的工作组,在马兰基地旁边。博湖最远工作组一起摘辣椒。且末最远的工作组,报道定居兴牧。 二、“四大功能”凸显宣传效果 1、“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交流示范平台。每期干部下基层的大量真实故事成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交流示范平台,首批下基层干部的各小组几乎全部参与投稿。 2、重大政策的上下互动平台。发挥优势,及时把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政策和精神传递到最基层。 3、重大问题的舆论引导平台。《热汉古丽:“冷暴力”正中暴恐分子下怀》《肖开提·依明:肃清“圣战殉教进天堂”流毒》等,通过微信群和公共号,将现代文化和先进理念传播到干部及基层群众中。 4、新疆形象的对外宣传平台。用文字图片记录新疆的发展变化、一体多元的文化、风土人情和民族交融的故事,向世界对外传播新疆。如《迪力夏提的“淘宝人生”》《热孜万古丽的婚礼》《寻找新疆最美的三条大河》《独库公路,冰火两重天!》《新疆高铁“处女航”》等。 三、存在的问题 1、高素质人才缺乏。 2、时刻处于移动互联瞬息万变的发展中,如何再进一步发展,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经验交流会,政务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