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大学生实习暗藏陷阱不靠谱
“骗我的就是我的高中同学” 安徽某高校大四学生洪昆(化名)似乎再也不愿提起“实习”这两个字,那次险象环生的实习经历差点让他无法脱身。 2012年9月,洪昆相信了高中好友的实习介绍,被骗到淮南一处传销窝点。 据洪昆介绍,自己那位“高中时成绩很好、人也很通情达理”的同学,在河南读完大学后来到安徽工作。洪昆觉得自己在安徽上学,理应去看看他叙叙旧,再加上那位同学一再“盛邀”,难以推脱。 到了淮南,洪昆借宿在这位同学“家”。一进门,他便觉得情景有些奇怪—住宿条件极差,卫生间没有淋浴,窗户封得死死的,窗户边上摆放着各种洗浴用品,马桶是坏的,不能自动冲水。但是想到同学刚毕业收入不高,条件差不足为奇,所以洪昆也没有想太多。 然而,之后48个小时的经历完全出乎他的想象—手机被没收,时时刻刻被监控。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进入的是一个传销窝点。“我根本没有出逃机会,连去厕所也有人紧跟。”洪昆说。他还被逼接受“行业”课程,他曾多次反抗未果。周围的人劝他说,“既然你那么相信你的朋友,你们的友谊这么深厚,那你就帮你同学看看这个‘行业’怎么样,看好了你就可以回去。”洪昆只好表面“配合”,暗地里寻找机会向外界求助。 一天晚上,洪昆半夜窝在被子里从身上的钱包中找出学生证,摸黑在上面写道:“报警、五楼、抢劫、求助”,扔到了楼下。终于,第二天警察破门而入,将被困多时的洪昆救出。 据洪昆介绍,传销窝点多为年轻人,几乎都是刚毕业或在读的大学生,他们大多被朋友骗来,一开始还很反抗,后来“看懂了行业”,也就没那么抗拒了。 经历了“传销惊魂48小时”后,洪昆把他的经历写成了日志发表在网络空间,他想以此告诫学弟学妹们找实习千万要提高警惕,“有时连朋友都不可轻信。” “给中介的钱就不了了之了” 王宇(化名)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大四。回忆起大一找兼职的经历,他觉得自己“太天真”。 初入大学校门,他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迫不及待开始尝试各种生活。十一假期时,郝宇在学校看到了招兼职的广告,上面写着“做推销员,一天150元”,郝宇说,“就是今天贴明天被撕,后天接着贴的那种小广告。” 拨通广告上的电话,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他找到一家“公司”,里面满是来了解实习和兼职的学生。有工作人员把他拉到一边单独谈话,告诉他这次招满了。但想找兼职没问题,交150元会费,就能成为会员,以后可以定期收到讯息。 “我交150元,一天就能挣回来,以后就是净赚了。”抱着这样的心态,郝宇交了会费。 无独有偶。为了尽快找到实习机会,在杭州读大学的马晓慧也去了中介公司。公司同样允诺只要交260元会费,就可以接收实习信息。同样没有经验的马晓慧也打消了质疑的念头,“反正中介费会赚回来,那就先交了吧”。交过钱后,中介公司让她回去等短信通知。 两个人的结果一样。两周之后,马晓慧开始收到实习推荐的短信,每周一到两条,但她觉得“根本没有合适的职位”。中介公司推荐给她的工作或对专业能力要求很高,或薪资低又需要连续工作很多天。而中介推荐给王宇的实习,工作地与他所在的地点隔着半座城市。 马晓慧周围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经历:在中介公司交了中介费,推荐的工作却根本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中介公司给她们发了1个半月的短信后,就再也没有联系她们,“当然我们交的中介费也就不了了之了”。 海外实习同样隐患不少 崔雨的大学室友是一家NGO的工作人员。通过同学得知,这家NGO在全球各地都有分会,其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在校大学生。室友的介绍着实让她心动,她想参加,出国长长见识。 面试她的工作人员是一名大一学生,“感觉对方也不是很有经验,面试很快就过了”。接下来,崔雨开始参加一些项目的分享会。据介绍,欧美一些国家的项目申请难度非常大,但是申请去非洲和印度就容易很多,“只要语言过关问题就不大”。崔雨决定报名。 按照规定,她向“组织”交了2500元钱,其中500元是押金,等她参加的项目顺利结项并完成分享会后返还。至于那2000元,她自己也不清楚是“报名费”还是“会费”。 崔雨没有拿到收据,她觉得无所谓,“这个组织存在的时间很长,自身很有信誉和影响力”。 把2500元钱打到指定账号后,她拿到了一个“通行证”,类似会员号和密码。登录这个NGO的官方网站后,她觉得“就像进了‘一个大数据库,可以看到这个组织在全球各地的分会和项目。自己对哪个感兴趣,就可以点进去了解,通过邮件联系对方的负责人。 “交完钱,拿到‘通行证’后,剩下的事情就得自己做了。”她解释说,“你就像从中介链条的这端到了另一端。”最终,她选择了在坦桑尼亚的公益项目,并且自己办好了签证和机票。 临行的前一天,崔雨突然接到来自坦桑尼亚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之前确定的项目出了一点问题,如果她同意,可以帮她换到另一个项目。 “感觉特不靠谱,但我机票都订好了,只能硬着头皮去。”接待他们的是该NGO在坦桑尼亚分会的大学生,因为对方要参加考试,所以无暇照顾她和另外6名志愿者。“进村之后就是彻底的‘放养’,我们干自己的工作,只有走的那天或有重大事情时,才会和坦桑尼亚分会的人联系。” 这场跨国经历后,崔雨觉得有些后怕,因为自己没有保险,自始至终也没有签过任何协议。 “其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曾有志愿者在印度出车祸死亡,也没听说有任何赔偿。”崔雨说,“因为运营这个组织的是大学生,没什么权力,自然也不能对大家负责。” “海外实习还是挺困难的,很多中介机构收几万块钱,把大家送到国外去做苦力。”她觉得相比在一则报道中看到的海外实习陷阱,她自己已算“幸运”。 应对陷阱并非没辙 “学生参与实习或兼职,很大程度上是做求职之前的经验积累,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告诉笔者。他还介绍,南开大学就业信息网专门开辟“实习信息”专栏,各学院网站也会长期为学生提供此类信息。 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吴老师也表示,学校会将实习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模块放入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此外,社会上一旦出现实习或兼职诈骗问题,学校会根据特定情况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及时召集班会,告诉学生提高警惕。 但面对求职陷阱,更需要的还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练就火眼金睛。 在反思自己和同学“中招”的经历后,赵晴也列出了应注意的问题:要从正规渠道获取实习信息,并通过实习单位发送面试信息、邮件等细节进行再次甄别;寻找实习机会时尽量组成小团队,不要单独行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也可以互相照应。 对于规避实习或兼职中的陷阱,胡军给出两点建议:“一是信息渠道选择,应该以官方(尤其是校方和各学院)提供的信息为主,不轻信来历不明的信息。二是对于一些非正式渠道的有吸引力的信息要多方查询核实,不要盲目相信‘高大上’和‘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好运。” |
关键词:实习,诈骗,警惕,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