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枝枝:第一次见鬼子只有13岁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作者: 孙明霞 2015-05-18 17:19:4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范枝枝老人和家人

  她们,是没有勋章的英雄,她们是革命老区最平凡的群体,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她们是妇救会干部、交通员、堡垒户,她们做军鞋、送儿郎上前线、掩护干部、传送情报……

  她们,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寻找她们,关爱她们,是对历史的守护,也是深深的感恩。

  抗战妈妈之范枝枝:回望抗战硝烟

  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文/图

  人物档案:范枝枝,女,1928年10月28日生,籍贯是石家庄市井陉县辛庄乡胡仁村,嫁到辛庄乡牛道村,现在牛道村居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牛道村居住,枝枝家也住着八路军。枝枝一家人为八路军提供一切方便,帮八路军做饭、料理伤员。每次军队来村,妇救会主任都安排做军鞋,拆洗棉衣棉被。由于枝枝心灵手巧,每次数她最快,就再领一些来做。从1944年1948年,军队来了很多次,枝枝的军鞋也做了很多双,大概有200来双,是远近出了名做军鞋最多、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一名老区贡献者。

  一位平凡的河北农家老太太,因为经历了抗战而有了非常的记忆。

  战争的残酷,使她更珍惜和平的时光;她讲述的当年干群之间的鱼水之情,仍在温暖着世道人心。

  慈祥、温厚、勤劳、平和,我们的民族正因为有着无数这样的母亲,才有了战胜外侵的力量。

  第一次见到鬼子,她只有13岁

  范枝枝老人今年88岁了,耳不聋、眼不花,对七十多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

  她现在住在河北省井陉县城女儿家,天暖和了,她就每天想着回老家辛庄乡牛道村住,二儿子还住在村里,二儿媳催她回去,大家都盼她。

  老人家精神矍铄,不仅自己生活自理,还可以逗着曾外孙一起玩。

  知道记者来,老人很高兴,准备好水果,热情地招待。

  慢悠悠地打开话匣子,70多年前的经历像一部黑白电影,在老人的讲述中展现在记者面前。

  在老人的记忆里,她13岁(虚岁)那一年,鬼子来到了她的娘家辛庄乡胡仁村。

  鬼子是1937年10月14日侵占井陉县城的,从这时起,井陉的山川大地成了八路军抗战的战场,敌我双方拉锯般战斗,胡仁村后来成为抗日根据地边区。

  残酷的战争展现在13岁的范枝枝眼睛里。

  她那时正在村里念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们用石头在地上跟着写,非常艰苦。

  鬼子打过来了,报警的枪声一响,范枝枝跟着大人们就向山沟里跑,远远地看到鬼子了,穿着黄衣服、戴着钢盔,他们在山梁上追,远远地打枪。

  这样的日子是经常的,枪声催促着仓皇逃难的日子,有时大家会顺手带上些提前准备好的干粮,有时候来不及准备就空手上山。

  到了山上,没有吃的,就找看庄稼人搭的小屋,小屋里会有一点米,大家煮点米粥,也没有碗,就随便找个什么能盛汤的容器,轮流着舀一点喝。如果找不到米,大家谁带来什么东西,就分一点给大伙吃。

  幸运的是,鬼子多次打进村来,范枝枝都跟着大人跑掉了,几年的时间里,没有与鬼子打过照面。

  她的丈夫(当时还没有定亲),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丈夫16岁那年,鬼子进村没有跑掉,他还穿着八路军给的一件旧军衣,鬼子把他捉了去,拷打他,他说自己14岁,鬼子就把他带回去干活,割草、喂马。

  丈夫给鬼子干了一年多的活,鬼子给衣服他坚决不穿,他总想着逃回来,后来在一次割草中,趁看守的鬼子不注意,偷偷跑回来了,当时是和邻村大洛水的一个人一块儿跑的,跳悬崖时那个人摔断了胳膊,丈夫给他喂饭,大小便帮他紧裤带,后来他好点了,丈夫上树摘黑枣吃,也摔折了胳膊,是那个人给丈夫喂饭,大小便紧裤带,这样相依为命,餐风露宿一月多余,最终回到了家里,这是后话。

  范枝枝老人

  八路军的亲民与鬼子的残暴

  鬼子总来胡仁村,因为这是边区,当时的路北县抗日政府就住邻村。

  那时候,范枝枝家常年住着八路军。二连走了换四连,四连走了一连来……

  老百姓们给八路军腾房,八路军人多,就铺些干草睡在地上。

  一个厨房里做饭,八路军的伙食和老百姓差不多,有时范枝枝家做了米汤,八路军有时也来舀,但把他们碗里的干饭倒进锅里。

  范枝枝说,八路军可亲了,与老百姓就是一家人!

  说这话时,老人不由唱起一首当年的抗战歌曲:八路军和老百姓,咱们是一家人……

  老人说,八路军的连长、营长、县长,都在这里住过,越是当官的越慈祥,他们经常在院子里给兵们开会:不能祸害老百姓,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用老百姓的东西要给钱。

  就是因为军民鱼水情,老百姓铁心地支持八路军,鬼子攻打过来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搜八路军,抓住老百姓,老百姓打死也不说,许多乡亲就是这样被鬼子杀害的。

  井陉人温厚的性格中蕴含着一股不屈的英气,范枝枝回忆,当时有好几次,鬼子押着百姓上山找八路军,鬼子人不多时,走到山顶悬崖处,老百姓们一声喊,就把他们推下山崖,还有一次是一个人抱着鬼子一起摔下了悬崖……

  八路军与老百姓的抗击引起了鬼子残暴的报复,在附近辛庄乡黑水坪村,鬼子杀了“三水井两猪圈”人,许多人活着就被推下水井……

  最残酷的是1944年大扫荡,鬼子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胡仁村的乡亲们逃进山上的一个老虎洞,鬼子在洞外灌瓦斯,一下子熏死了155口人。唯一一个幸存者叫范更羊,当时他还只有七八岁,被熏得实在憋不住了,跑了出来,眼泪鼻涕一个劲流,口渴难忍,喝了自己的尿,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范枝枝很幸运,提前两天他们一家人下山,连夜赶到邻村的一个亲戚家,躲过了此劫。

  抗战几年,范枝枝回忆,都没有脱过衣服,随时准备着逃难。

  最长的一次,鬼子搜山半个月,范枝枝全家回来,发现家里一个院子就剩下厨房还没有烧完。

  村边有个独木桥,白天有人把着,夜里放开,村里人就从此到敌占区找亲戚家借粮、避难。全村人艰难地熬到秋收。

  帮助八路军抗战,就像帮助大人做家务一样自然。开始,范枝枝是儿童团,跟着大家一起到各村演出,唱抗战歌曲、打霸王鞭(一种演出形式),现在老人会唱的歌都是那个时代的。

  随后长大了,范枝枝跟着母亲一起帮八路军做军鞋,缝棉衣、棉被。由于范枝枝心灵手巧,每次数她最快,就再领一些来做。她记忆,从1944年1948年,她大概做了200来双,做得快、做得好、做得多,十里八乡有名。

  艰难的抗战时期过去了,这段特殊的经历也磨炼了老人的心性,儿女们回忆,老人的心胸特别宽广,没有想不开的事,天大的事也没有睡不着觉的时候。

  慈祥温厚的母性之美

  嫁到婆家后,家里的日子也不富裕,但范枝枝是持家的一把好手,艰难撑起一个家。

  婆婆双目失明、瘫痪在炕上,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全家老少15口人的吃穿,有时候两个小姑子带孩子回娘家,20多人的伙食,经常由她一人承担,从无怨言。

  她与弟媳相处得非常好,一直没有分家。后来她的大儿媳在40岁上瘫痪,儿子在外工作,多年都是范枝枝精心在家伺候。

  在附近村里,乡亲们都知道范枝枝是个“慈祥人”,遇到要饭的,她常常领回家吃饭。要饭的常常衣衫破烂,她常常帮人家缝补,入冬前用自家的旧棉絮给填充棉衣。

  女儿谷爱英回忆,当时父亲常常四五点钟起身,上山砍荆条到集市上卖,他疼爱儿女,自己不吃饭常买几个烧饼或油条给孩子们带回来,但常常,有邻家的苦孩子、或者要饭的孩子在,母亲就把这些好吃的送给人家,自己的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

  村里的几个孤寡她经常照顾着给人家送吃的,送衣服,邻居家的孩子多,七八个孩子冬天没有鞋穿,她就晚上抽时间缝补些旧衣服,送给他们。

  由于老人人性好、威望高,她后来担任过多年的妇女队长。

  抗战年代里动荡苦难的经历让她更能平和地面对一切。大儿子中学毕业,当时附近一家国有化工厂招不到人,因为经常爆炸死人,村里的干部动员范枝枝让大儿子去,范枝枝竟然同意了,在她眼里,这是给国家做事。大儿子上班后,工友们的衣服经常被硫酸烧破,她就让大儿子捎回来给大家补,大儿子的生产车间四五十个工友基本都穿过老人补的衣服。

  大儿子在这个化工厂工作了几十年,现在已退休,不仅没有受过伤,而且受母亲善良美德影响,爱吃苦,爱助人,爱学习,后来升为车间主任、技术厂长、公司副总经理。

  如今,老人四世同堂、儿孙兴旺、一家和乐,回望往昔,老人常说,想想抗战的时光,今天的太平光景,就是老百姓享福的日子。

关键词:井陉,范枝枝,鬼子

责任编辑:李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