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一位花甲老人讲述姑父与白求恩的故事

来源: 河北新闻网 作者: 邸志永 2015-06-17 15:47:3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核心提示】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82页,有一张经典的白求恩抢救伤员照片。这张照片伴随着一代代国人成长,而在这张照片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白求恩对面的人。昨日,老保定李康荣给晚报打来电话,称白求恩对面的助手就是她的姑父,曾和白求恩一同工作并战斗在手术台上的林金亮。

 

李康荣在孙子的帮助下,在电脑中对比姑父的相片

     6月初的一天,65岁的市民李康荣跟一些老伙伴们聚餐。餐桌上谈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并提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李康荣一句话问住了饭桌上所有的人,谁知道小学课本上白求恩对面的人是谁?“那个人,就是我的姑父林金亮。”6月14日上午,李康荣这样的开场白,将记者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李康荣的姑姑李长岭

  在2012年前,虽然白求恩在华拍摄了众多照片,但在有记载的文献中,居然没有一张白求恩署名拍摄的照片。直到经过多方考证,并根据白求恩在1938年11月2日写给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报告译文,才发现一丝端倪。

  在这份报告中白求恩说:“正如你们所知,我们在花木后方医院有两名受伤的日本战俘。一为高级军官,腿部伤势严重,我们已为他作过两次手术。他现已能扶拐行走。他深知正由于受到良好的护理才保全了双腿和生命。另一战俘头部受刺伤,伤势不甚重,现已快愈合。这两名战俘虽不懂中文,还是设法向医院工作人员表达了谢意,感谢他们受到的人道待遇。我于10月27日离花木前,为这两名战俘和林大夫等拍摄了一些合影,林大夫穿着医务人员的长罩衫,上饰红十字和八路军袖章。我本人也和他们一起照了像。”

  正是根据这一报告,考证出唯一一张白求恩在华拍摄的照片。其中的主角“林大夫”,正是林金亮。

  “那个人,就是我的姑父林金亮。”6月14日上午,李康荣这样的开场白,将记者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白求恩拍的林金亮(右)和两名日军战俘

  1911年9月,林金亮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发坑村。在李康荣的印象里,二姑夫林金亮“小时候先学的泥瓦匠,人挺好,就是脾气急。1942年,跟小姑李长岭结婚。”

  相关文献显示,林金亮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被父亲送入私人诊所学中医。1930年1月参加革命后,转入红军医院,从卫生员干起。1932年,林金亮调入瑞金中央苏维埃红军医院做院长傅连赏助手。在傅连赏亲自培养下,林金亮医术日益提高。1937年9月,林金亮奔赴晋察冀军区抗日前线,先后担任医务科长、后方医院院长等职务。

  白求恩1938年6月到达晋察冀军区后,被任命为军区卫生顾问。不久,白求恩来到位于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的后方医院,在这里认识了林金亮。经傅连赏介绍,27岁的林金亮参加了白求恩大夫亲自授课的培训班。白求恩看到林金亮虚心好学,特别要求林金亮做自己的助手。在白求恩大夫亲自培养下,林金亮医术更加精湛,堪称白求恩“高徒”。正是在白求恩等人培养下,林金亮才有了后来“华北第一刀”的美名。

 

李康荣家收藏的白求恩经典照片,还有吴印咸署名

  著名摄影师吴印咸于1939年10月28日,在涞源县孙家庄小庙拍摄的那幅经典作品(小学课本版)中,白求恩对面就是林金亮。至今在李康荣及其多个亲人家中,还有吴印咸署名的这张经典照片翻印版,“为了纪念小姑父,每家都有一张。”

  李康荣告诉记者,早年自己的父亲李寿山(顺平县北神南村人)参加革命时,经常碰到“骑着马,背着药箱的白求恩”。当年,李康荣的叔叔李青山是民兵队长,还经常护送白求恩过唐河。但跟白求恩关系最为亲密的,仍是二姑父林金亮,俩人从1938年6月相识,到1939年11月白求恩病逝,一起合作了18个月,救助伤员几千例。

  “小时候听姑父他们说,那时候没有麻药,消炎用酒精。也没有橡胶手套,要不然白求恩在用手抠伤员的碎骨头时,也不会被骨头扎破左手的中指,后来感染导致脓毒败血症,一直高烧不退……”李康荣说,那时候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委派,林金亮主持白求恩的抢救工作,但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对于这位“徒弟加助手”,白求恩在写给聂荣臻的遗嘱中,特意交代他遗留下来的由加拿大携带来华进行战地救护的那些医疗器械,“林大夫可以拿15种”。至今,在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中,仍展示着一套白求恩所用的医疗器材,就是林金亮所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每纪念白求恩,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上经常出现林金亮的名字,那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说,这就是你小姑父,跟白求恩关系可好了……”而今,李康荣的孙子上三年级,李康荣经常指着三年级《语文》上册第82页的照片告诉孙子:“这是白求恩,对面的就是我小姑父……”

关键词:保定,姑父,白求恩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