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堡垒王厂沟被定承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图为王厂沟抗战英雄纪念碑。 汽车在山岭重丘间沿着盘山路起伏前行,两侧群山叠翠,沟谷幽深,险峻异常。从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城出发,不到30公里的山路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孟子岭乡王厂沟村。 “山深路陡,我们王厂沟就是当年抗战的天然堡垒。”该村党支部书记石家柏介绍说,王厂沟南临万里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的喜峰口,北临岭峻峰险的燕山,是联通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1年8月17日,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亲临王厂沟实地视察,见此地山高林密、千沟万壑、易守难攻,是一个理想的抗日根据地,于是将冀东地委、冀东军分区等首脑机关及冀东战地医院、卫生所、兵工厂、党员干部培训班等都转移到了王厂沟。 笔者在转水坑自然村瀑河北岸,看到有一条深山沟山势陡峭耸峙,孤悬于群山之间,这就是著名的亮马台“猫山”基地。“当年要到沟里来必须在两崖之间搭一块木板。”石家柏介绍说,木板一撤敌人很难进来,而沟里是平坦的大甸子,是与敌周旋的最有利的基地。 1942年春,日伪军大搞集家并村,修筑“人圈”,划定“无人区”,企图隔断人民群众同共产党和八路军之间的血肉联系。但王厂沟人民坚决不听日伪摆布,除了极少数富裕户和老弱病残外,全村大多数人誓死不进“人圈”。王厂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托亮马台“猫山”基地,与日军巧妙周旋,一直坚持到1945年抗战胜利。 在敌人对“无人区”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中,王厂沟抗日群众生活十分艰辛,有时仅靠吃野果、树叶、野菜来维持生活。即使这样,由王厂沟群众收藏保管的军粮前后达到两万多公斤,一斤一两也没有少。几年里,王厂沟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为八路军做军鞋2350双、军袜2400双、军衣275套。 王厂沟根据地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恐慌和不安。他们不断纠集伪军和讨伐队对王厂沟进行频繁的“扫荡”和肆意的屠杀。“我们村家家都有人惨死在日本人刀下。”今年70岁的老大爷刘广文介绍说,全村当时700多口人,有430多人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残酷的镇压锻炼了英雄的王厂沟人民,他们用勇敢和智慧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战斗就是王厂沟伏击战。在王厂沟村西头伏击战遗址,石家柏向我们讲述了战斗经过。 1943年5月13日上午,日军春田中队直奔王厂沟而来。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得到情报后,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当日上午,150多名鬼子进入王厂沟伏击圈后,已经埋伏好的八路军战士发起攻击,14挺机枪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整个王厂沟、瀑河川都颤动起来。特务连战士在连长薛辉荣的率领下趁硝烟向敌人扑去,展开了一场血战。面对凶恶的日寇,他们用刺刀穿、枪托砸,当场打死了60余名鬼子。 剩下的敌人负隅顽抗,占领了另一个山头。二排长巩玉然率领战士从制高点居高临下,向敌人占领的山头迅速接近。但因敌人人数多、火力猛,大部分战士受伤、牺牲,最后只剩下身受重伤的巩玉然。当天下午4时,我军4个排的兵力同时向敌人发起冲锋,紧接着展开了白刃战。战斗从早晨7时一直打到晚上10时,一举全歼日军150人,我军亡27人。 在这场伏击战中,王厂沟村党支部组织了20多名民兵,积极参加战斗。他们熟悉地形,引导八路军指战员扬长避短,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同时,村内群众组织了20多副担架,冒着炮火抢救八路军伤病员。 对于那段历史,王厂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该村棒山沟里阳坡,李运昌将军亲笔题词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雄伟耸立。刘广文介绍说,纪念碑高470厘米,寓意在王厂沟伏击战中,我军470名指战员参加战斗;碑礅高150厘米,寓意全歼150名日军;纪念碑建在27个台阶之上,寓意在战斗中牺牲的27名我军指战员。 笔者看到,在距纪念碑不远的山岗上,村民们修建了两处纪念亭。纪念碑对面的南山上,就是当年我军民猫山抗日最集中的遗址石湖。1988年6月,李运昌为王厂沟题词“革命堡垒,英雄人民”。 目前,王厂沟已被定为承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宽城满族自治县已投资300多万元聘请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写了王厂沟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总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项目预计投资3000万元,除修建抗日纪念馆、广场、英雄纪念碑外,还将进行抗战堡垒户、兵工厂、报社、战地医院、指挥所等遗址恢复工程。 |
关键词:抗战,王厂沟,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