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县“不老”古村:86岁奶奶笑称“十八”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谭地 刘洋 李洋 2015-07-07 17:27:4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从地藏寺俯瞰西古堡。 刘洋 摄

  图为从地藏寺俯瞰西古堡。 刘洋 摄

图为从地藏寺俯瞰西古堡。 刘洋 摄

  图为村民黄海英和女儿在东楼房院的家中。 刘洋 摄

  “你问今年我多大?今年我18(岁)了。”寒冬,河北塞外一座古宅里,一位86岁的老奶奶跟记者幽了一默。她说,这村子就像定格在一个时间一样,虽有很小的变化,但保留了几百年前的原貌,走在村里,恍若隔世。

  老奶奶口中的“不老”古村位于河北省蔚县暖泉古镇西侧,是享有“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之称的西古堡村。该村基本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原始建筑格局,仍住着243户村民。由村口进入古堡,彷佛回到百年前的历史。

  据蔚县暖泉古镇导游王慧敏介绍,西古堡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堡集古城墙、古寺庙、古戏楼、古居民为一体,是古蔚州“800古堡、800戏楼”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明清时代的主要民堡建筑,西古堡现存古居院落180所,有观赏研究价值的古民房246间。

  蔚县为何留存这么多的古堡?王慧敏说,古蔚州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也是繁华的商贸集市所在地,因此庄堡达800座。在西古堡北堡门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两道车轮的辙印,王慧敏说,“这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到张家口及以北地区的必经之路,客商由此通往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车辙就是历史的见证。”

  从西古堡最高建筑物地藏寺俯瞰,这座古堡整体呈正方形,小巷为“国”字形布局。漫步堡中,可见居民院落用青砖黄土夯实,大门为砖木结构,雕刻有不同花纹,门两边安置石兽或石雕。路面由青条基石铺成,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显得十分光亮,一些地方留下近三厘米深的车辙,彷佛见证了古堡旧时的繁华。

  在王慧敏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一户人家,青条基石,房顶起脊,吻兽、覆青板瓦凸显了当地的民风。刚进院子,就看到烟囱冒出缕缕轻烟,与阳光照耀下的小院契合,给人一种古朴之美。一位86岁的老人正坐在火炕上与家人聊天,当询问其年龄时,老人笑着说“今年18”。老人的回答,把全屋的人逗笑。

  据蔚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泽玉介绍,西古堡内目前仍住着243户人家,共719口人。当地百姓居住在古老的民宅中,可以说是在文物中生活,为延续的历史增加了人气。

  据王慧敏介绍,西古堡有连环套院多所,最大的为九连环,建于明末清初,原来的主人是暖泉镇一带的传奇富商董汝翠。他不是本村人,原本家境贫寒,是做了本村富人的女婿并依靠岳父的财力起家。其宅院分为“东楼房院”和“西楼房院”,总体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其中东楼房院布局最为严谨,分为车马院、长工院、管家院和主人院。

  “东楼房院”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东西宽18.6米,南北长76.3米,占地1420平方米,由四进四出院落组成。从精美的砖木雕花、彩绘以及门下的车辙印等,都可以看出主人当年地位的显赫及文化品位。最为奇特的是多个院落相互贯通,只是今天它们不再属于董家,而是在特定的年代分给了村中的穷人居住。

  记者走进东楼房院的一户人家,雕梁画柱,古老的木窗上贴着精美的蔚县剪纸,已经褪色却愈显珍贵。阳光透过纸糊窗户,黄海英正和女儿在炕上闲坐。黄海英一家从外地搬到西古堡居住,已在这间屋里租住了近十年。由于东楼房院为整体院落的一部分,有四个独立小院可以相互连通,现在一个院里住着一户人家。

  黄海英说,五一到十一期间,是来村旅游人数最多的季节。中午吃完饭休息,每天都有差不多两拨游客进家。由于是几户人家共住,无法锁住大门,有时游人也会对他们的生活也造成影响。

  黄海英告诉记者,她不了解这些文物的价值,但每每想到住在旧时地主的“豪宅”里,还是挺自豪的。

  居住在“西楼房院”的刘建国看到记者的到访,热情地唠起了家常。刘建国说,已经在这里居住20多年了。每年有很多的外地人来西古堡旅游,他们都很喜欢自己居住的房子。“我有时会把游客请到家里去,让他们好好看看。”

  西古堡满街满巷挂着的古式红灯笼,吸引了过往游客的眼球。它们与古老的建筑群搭配在一起,仿佛又让人置身于久远的年代。靠手工制作古式灯笼而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侯凤莲,住在地藏寺脚下,房屋柱子用红漆涂抹,屋内新铺了大理石地板。

  侯凤莲告诉记者,世世代代一直在这处房屋居住,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必须要进行整修,于是向有关部门提交翻新申请,并于今年完成对房屋的翻新整修。侯凤莲说,自家墙壁上有古代山水画像,知道这些建筑都是历史文物,她和家人会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宅不受破坏,“古屋就像传家宝,一定代代相传”。

  当地人都管手工制作的灯笼为“气死风”,意思是风再大也吹不灭火光。“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很稀罕我的手艺,有时候一次买好几个带回去。”已在西古堡居住30多年的侯凤莲说,随着西古堡的名气提升,旅游的人不断上升,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地藏寺屹立于古堡一边,晨钟暮鼓声彷佛诉说着四百年前的古堡情怀。10岁的小女孩冯馨怡看到记者后,笑着打了招呼,丝毫没有胆怯,与身后的青石街道、明清风格的古屋,以及悬挂满街的红灯笼,组合成一副动人的图画。

  时逢周末,蔚县中学17岁的女生安英豪也和同学一起来西古堡游玩。“西古堡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风采依旧。”安英豪兴奋地说,这里简单古朴的房子,散发着时光的味道。踏着石路,看着精美的砖雕飞檐,“感觉很有诗意”。

  “我还接待过外国友人,他们也很喜欢这里。”导游王慧敏说,外国游客中,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客人较多。

  西古堡独特的文化遗存,不仅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也不断吸引影视制作人员前来选景。离开西古堡时,蔚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连姣姣告诉记者,村口的牌楼原为贞节牌坊,纪念的是暖泉镇传奇富商董汝翠的一个儿媳,她因守寡40多年受到当时皇帝的表彰。姜文拍摄电影《鬼子来了》曾在西古堡取景,为感谢村民的支持重修了这座牌楼。

搜狐抢钱节,仅限8天

关键词:古村,古宅,蔚县剪纸,集古,张库

责任编辑:李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