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印·寻访]《晋察冀日报》社串起军民鱼水情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吕晓红 王培炎 刘俐验 2015-07-09 09:02:1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十二

石家庄平山县南滚龙沟村村委副书记的李建中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长城网 刘俐验 摄

  长城网7月8日讯(记者 吕晓红 王培炎 实习记者 刘俐验)石家庄平山县南滚龙沟村和北滚龙沟村历史上同属滚龙沟村,传说为当年汉光武帝刘秀跌下悬崖被救之地,1951年划分为现在的两个村。抗日战争时期,南滚龙沟村因为地处偏僻成为《晋察冀日报》社的驻扎地,这里曾发生过“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的抗日故事。

  7月4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平山县南滚龙沟村,打开一段澎湃的红色记忆。

  1939年,《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电台的200余人住进南滚龙沟,在这里展开了新中国前夜的新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伴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党报之一。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名公安员。负责为乡亲们站岗,以及敌军入侵时保障《晋察冀日报》社和乡亲们的安全转移。”南滚龙沟村民史兵联回忆说,那时候鬼子经常来南滚龙沟村扫荡,每次扫荡,整个村子的人和《晋察冀日报》社都向铧子尖转移,在铧子尖,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大家连饭都不敢做,都是吃山叶蛋、野草,偶尔采些枣吃。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日报》所在地南滚龙沟进行了多次疯狂扫荡和围剿,实行“铁壁合围”、“梳篦扫荡”和“三光政策”。社长邓拓和报社的同志们在村民的配合下,与敌人巧妙周旋,敌人来了掩埋机器拿枪战斗,敌人走了拿起笔写稿办报,在南滚龙沟创造了“七进七出铧子尖,八匹骡子办报纸”的英雄传奇。

  南滚龙沟村村委副书记的李建中告诉记者,“晋察冀日报社的同志们跟老百姓们都打成了一片,没事的时候,妇女们给军队的同志们做皮鞋、该皮带,男人们就为部队送信、喂马。”《晋察冀日报》社在南滚龙沟村驻扎4年之久,新闻编辑们在社长邓拓的带领下,“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在战火硝烟中发出一篇篇报道,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斗志,像地雷战英雄李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王二小等英雄事迹,都是在那段时间刊出的。期间,该社干部职工和记者边办报,边战斗,先后有沈镇衍、雷烨等43名报社同志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

  《晋察冀日报》在反“扫荡”最紧张的日子里起到了及时发动群众、指导工作、解决敌后游击战中紧急问题的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及时而有力。虽然“晋察冀日报”的名字早已成为历史,它体现的新闻人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追索。

关键词:血印,《晋察冀日报》,南滚龙沟村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