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名镇名村:改变千城一面现状
我省(甘肃省)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4座,分别是敦煌、张掖、武威和天水。从全国分布数量来看,在31个省区市中,我省排第14位,属于中游水平。 除了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省尚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8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属12个市州。从全省各地分布情况来看,相对比较均衡,说明我省遍地都有独特的华夏文明和文化传承,具备建立名城名镇名村传承创新区的先决条件。 全省建设系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任务的主要实施者,正在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板块分方案》的总体布局和目标要求,意在打造出甘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鲜明的特色。 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脉不断延续。 记者从省住建厅了解到,随着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全省各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一大批珍贵文物和遗产相继被发现。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和经济投入不断加大,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充实和完善,文化遗产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省住建厅厅长杨咏中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是重塑名城名镇名村特色风貌,改变我省城市快餐式发展,千城一面状态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在我省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更新历史中绝无仅有,在我省城市建设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意味着将开创我省城市建设、古城古镇古村落保护更新和打造城市鲜明特色的新局面。 统一规划布局我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的总体结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是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板块之一,因此,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必须遵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功能划分,同时,按照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的基本规律和城市发展的文化地域差异,统一规划布局我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的总体结构。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板块分方案》实施工作会上获悉,该方案的目标任务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新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到2015年,建立全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创新发展综合体系和管理机制。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创新发展示范区,全面打造名城名镇名村特色风貌,全面落实名城名镇名村基础设施项目。到2020年,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示范区,成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 该方案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思路,综合考虑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发展现状,提出以丝路文化为核心,以不同地域文化为着力点,以“丝路锦带串明珠”为主题形象,形成全省“一带三区,四城引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总体格局。 “一带三区”指,丝绸之路明珠带及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四城引领”指,按照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和保护更新策略,以敦煌和张掖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达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南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为试点,首先建立各名城名镇“保护更新示范区”,作为全省名城名镇全面保护更新的示范区,为其他名城名镇保护更新提供示范作用。 建立商业资本评估机制,杜绝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 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是我省名城名镇名村的普遍特点,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别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街区和建筑逐渐湮没,遗存下来的仅是少量,该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挖掘名城名镇名村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通过保护更新,达到文化复兴和重现昔日风采的目的。 当前,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敦煌、张掖、哈达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南梁为试点城市,建立名城名镇“保护更新示范区”,作为第一阶段保护更新的重点,为全省其他名城名镇保护更新提供示范作用。其他各个城镇结合古城古街位置,划定“重点保护更新区”,统一编制示范区保护更新规划,调整用地,改善市政设施,修葺传统建筑,整治人文景观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向城市其他部分逐步拓展。 据介绍,为了我省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的长远发展,各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研究机构,针对各名城名镇名村的城市风貌及村庄风貌,建筑特色,空间格局,城市肌理等展开深入研究,打造名城名镇名村特色。 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商业资本评估机制必不可少,我省将控制古城古镇不断攀升的环境容量,杜绝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 |
关键词:名城,名镇,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