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亩三分地”协同发展 河北在重点领域谋突破
去年至今,河北率先打通5条对接京津大通道,全面推广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三地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速构建。 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3.3%,河北与京津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成效初显,留住了更多“APEC蓝”。 一年多来,我省做优做强40个承接合作平台,从京津引进资金4800多亿元、7000多个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势头更加强劲…… 去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亲自谋划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给河北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年多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努力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持续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 ——打通5条对接京津大通道,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两年两次到我省丰宁避暑,北京市民李国庆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去年夏天,李国庆约了3个朋友前往丰宁京北第一草原自驾游,沿着国道111一级路行驶。一路上,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车根本跑不起来,用了4个多小时。今年7月18日,他再次去丰宁旅行却发现,同样的国道111一级路,道路宽阔、舒适平坦,只花了3个小时。 一年之内同一条路发生的变化,让他颇有感触:“路宽了,车开得舒心,这让我们更愿意到河北自驾游了。”虽然李国庆说的是个人感受,但印证的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的新局。 全国路网密度最高、交通运输最繁忙的京津冀地区,同样也是路网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一组数据显示,河北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2、天津的1/3,甚至还存在一些“断头路”、“瓶颈路”。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我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找准突破点,抓紧完善交通设施,加快铁路、公路、机场一体化规划,力争同标准对接、同步骤建设。 三地共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蓝图”。去年年底,河北与京津分别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一张图”规划。紧紧围绕北京功能疏解、产业和社会服务转移等协同发展需求,先后编制《河北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同时,三地共同出资成立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河北与天津共同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交通项目建设实施平台。 规划如同美景,落到实处是关键。一年多来,我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公路方面,打通了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京昆高速河北段、京台高速廊坊段、国道111一级路、国道233河北兴隆至天津黄崖关段5条对接京津大通道。航空方面,签署《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协议书》,京津冀三地主要机场实现一体化运营。铁路方面,今年,我省将确保津保铁路建成通车,京沈客专全面开工,京津冀高铁成网优势将逐步显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与京津联防联控大气污染,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7月23日,省大气办公布的一组关于“幸福蓝天”数据,立刻引发网友围观。很多网友留言说,“被这蓝天美醉了”、“期待蓝天白云永在身边”。 蓝天也是幸福。1—6月份,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3%。11个设区市平均收获83个达标天,达标天数同比增加21天。 “幸福蓝天”背后,是河北深化与京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同步监测治理的结果。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是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更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我省大气污染较为严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压之下,河北必须加快行动、迎头追赶。去年一年,我省压减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3918万吨、平板玻璃2533万重量箱,淘汰改造3.96万台燃煤锅炉,治理3060家储煤场粉尘…… 今年以来,我省将“控煤”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头等大事来抓,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关停取缔实心粘土砖瓦窑、“拔烟囱”三大专项行动。力争通过以上行动,今年全省PM2.5浓度在2014年基础上下降8%,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基本完成低硫优质煤替代劣质散煤。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要留住头顶上的蓝天白云,还得留住身边的绿水青山。今年起,我省全面启动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目前,黑龙港流域49个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已列入国家试点启动实施。综合整治14条重污染河流,治理180个矿山,力争完成造林绿化500万亩。围绕一系列目标,全省各地牢牢把握生态红线,努力做好生态环境治理。 承德市积极开展生态共建,加快实施水资源治理、水源保护林建设、引滦入津水源保护治理工程等项目,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再造3个塞罕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张家口市实施迎宾廊道绿化、崇礼县雪场周边绿化拓展、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路网改造提升工程、坝上退化林分改造试点工程等五大生态工程,力保全年完成造林绿化106万亩。保定市以廊道、河道和白洋淀周边绿化为重点,将建设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旅游带、西部山区水源涵养带等环京津生态过渡带共143万亩。 推进产业对接协作 ——服务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努力实现自身发展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落地开建,让沧州距离“汽车城”梦想更近了! 沧州曾凭借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产业迅速发展,但长期以来,两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了半壁江山,产业链条偏短、处在价值链低端。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这个从北京转移到河北最大的投资项目,为沧州发展再添新动能。它填补了沧州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的空白,将带动全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提升水平,形成沧州新的主导产业。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河北构建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北京现代落户沧州,正是河北在产业承接中实现升级的“样板”。 7月25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再次强调:要抓紧推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任务,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而在产业升级转移上实现率先突破,离不开大项目、好项目的支撑。为此,去年以来,河北做优做强40个对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重要平台,并尝试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河北流动—— 京冀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点燃曹妃甸跨越发展引爆点。由北京市经信委负责的产业先行启动区产业规划编制完成初稿,曹妃甸区已投入32亿元,完善配套功能,产业项目可随时落地。目前曹妃甸对接北京在建项目13个,总投资达到329亿元。 保定市通过共建中关村创新中心,全面植入创新基因。吸引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共同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中心将锁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等四大产业,吸引企业批量入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廊坊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力促京津科技成果廊坊孵化。他们从科研成果转化初期就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到廊坊转化,目前已经吸引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80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及6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落户。 |
关键词: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控煤,生态过渡带,我省,河北,大气污染,曹妃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