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县泥塑艺人姚连文:把乡愁捏进泥巴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刘佳利 金宗明 2015-08-25 08:56:2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唐山8月24日讯(刘佳利 记者 金宗明)雨后的季夏,空气异常清爽,走进滦州古城东城门里的丽景胡同7—7号,一组风格迥异的泥塑人物格外引人注目。泥塑中的6个人物完美诠释了滦州名吃郝家火烧在当地的盛行,有脖子上系着毛巾正辛苦烘烤的师傅,有肩上扛着锄头刚劳作完的农民,有嘴里叼着烟斗正在排队的老人……各个都活灵活现。

  这组泥塑的创作者就是河北滦县知名泥塑艺人姚连文。今年40出头的姚连文看起来斯斯文文,年纪不大在泥塑的行当里却已然是把老手,问其为何对泥塑情有独钟,姚连文的话简单质朴“就是好这个”。

   一捧黄泥,让他和泥塑结缘

  初中毕业后的姚连文经过考试成了首钢的一名电焊工人。自小就爱好绘画的他,一有空闲就拿出画架练练手,一次工会领导检查宿舍安全,意外发现了姚连文画架上的画,觉得很是有模有样,就把他调到了工会从事企业宣传,姚连文成了一名宣传美工。

  要说和泥塑真正结缘还得从那一捧黄泥说起。在帮朋友打井的空闲,从井底掘上来的一捧捧黄泥让姚连文眼前一亮,儿时玩耍的泥塑在脑子里不断闪现,不由自主的就在手里捏出了形,凭着自小良好的绘画基础加之之前雕刻石雕的经历,姚连文在泥塑创作的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他跑遍县城每处地方,只做有性格的泥塑

  姚连文说,泥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夸张。内容辐射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要接地气,贴人气。有性格的泥塑大家才会喜欢。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古城里穿梭的游客,孩子的明眸,老人的皱纹,都是他创作的灵感。

  “若要塑造旧时的大灶台,就要选择粗糙易裂的土质,若要塑造人物脸庞,就要选择平滑细腻的土质,但一般都要选择光泽度好,粘度大的土质”,姚连文介绍,“此外还要向土质里加上棉絮、石灰等,以改变它的薄硬粘合质地”。从事泥塑创作的这几年,姚连文几乎跑遍了县里的每处地方,横山上的山坡土和榛子镇的黏土是他用的最多的。

  “人体形态最重要,有了独特的形态,这个泥塑就活了”。说着姚连文做起了示范,这是一双瘦弱,长满了茧子的手,可一旦站在了泥塑前,就像被施了魔法,翻转如飞。食指和拇指上下翻动,一会儿就捏出了泥人的脸庞,顺手拿起用竹子皮自制的工具,放缓速度,细细地雕起了鼻子和眼睛。

  五官完工了,还要在表情上再做一番功夫,“要磨出人笑或哭时脸上肌肤的样子”。拇指和食指随后覆上泥人的眼睛和嘴巴,轻轻地捏搓,弯弯的眼皮,咧开的嘴角不一会就被捏了出来。有时候为了一个表情,这个40岁的男人还会对着镜子自己做了起来,常常一看就是个把小时。

  刻苦钻营,提升泥塑造诣

  为了把泥塑做的更专业,姚连文还自学了中国美术学院教程《人体解刨学》,了解人体部位动态、人体骨骼肌肉和功能构造等。从头到脚的骨骼及附着肌肉都要熟练掌握,以便塑造不同运动时肌肉骨骼的不同形态。

  此外,姚连文还自购了很多历史文化书籍,“不同时代人物塑造不同,要放在大的时代背景里,例如教场村里的泥塑作品《那个年代》我就定位于60年代初的人物造型,正处于饥荒年代的人们通常都是身形瘦弱,面容憔悴的”。每天两个小时的速写练习也是姚连文坚守了多年的习惯。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姚连文还结实了很多雕塑绘画大师和好友,对他的泥塑造诣也是帮助很大。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今年他还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社会自主招生并被破格录取,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和深造。

  姚连文说,接下来他正在谋划实施大型民俗泥塑创作,一幅12米长的民俗长卷已经绘制完成,他要把滦州的民俗文化用泥塑的形式展现出来,把乡愁捏进泥巴里。

关键词:滦县,泥塑,艺人,姚连文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