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种”工厂—孟村回族自治县转型发展探析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张近情 戴绍志 张莉 宋月辉 2015-09-16 08:34:4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有人曾用“盐碱地不丰产、近海县不靠海、油区县不出油”来形容孟村回族自治县资源匮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既没有铁矿资源,也没有钢铁企业的贫困县,却建成了“中国弯头管件之都”。2014年,该县管道装备企业“胃口大开”,“吃”钢1000余万吨,产值达150亿元。

  解放思想,小县发展“吃”钢产业

  “孟村有经商的传统,目前全县管道生产销售从业人员6万人,除港澳台外,国内地级以上城市都有我们的经销点。”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刘俊义说,“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思想解放。我们想,盐碱地种粮食不行,那就‘种’工厂。这里临近华北、大港、胜利三大油田,主打产品靠近市场,丰富的可开发土地就是我们的资源,发展弯头管件产业大有可为。”

  上世纪70年代,当了多年工人的该县高寨镇流潭村村民高从让从辽宁归来,帮村里建起孟村第一家弯头加工厂,敲响了沧南地区工业生产“第一锤”。

  “一石激起千层浪”,流潭村模式很快被复制推广。到上世纪90年代,孟村成长起数百家弯头管件企业。目前,孟村已聚集起弯头管件企业1800多家。

  但孟村人并没有陶醉。“钢铁业的‘寒冬’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链条短,缺少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管道装备产业转型发展的瓶颈。作为钢铁产业链的一部分,如果不加速转型,管道业的‘冬天’将更加寒冷。”孟村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宝芳说。

  站在了转型升级十字路口的孟村,再次开启了解放思想的“总阀门”。

  “延伸链条是管道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也考验发展智慧。”张宝芳说,“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企业主动求变。“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开始整合企业产业链,把产品服务与加工生产融为一体,建立产品安装人员专业施工队伍,负责管道设备现场安装和产品售后服务跟踪,不仅增加了利润来源,而且有利于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产品进行改进提高。”江丰管道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宴将说。

  政府搭好平台。为促进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建设,孟村成功引进投资12.5亿元的新加坡管道装备标准化制造基地项目。张宝芳说,此次借助新加坡管道基地项目,统一建设占地近700亩的高标准厂房、办公楼和宿舍等,本地企业以租用或购买的方式使用场地,这样既节约企业升级的启动资金,又可快速实现标准化运作。

  技术革新,“大路货”转型“高精尖”

  “孟村中低压管件国内产品市场覆盖率达80%以上,这也反证了产业欠缺高精尖产品。”张宝芳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份额,必须解放思想,持续不断打造‘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拳头产品和拳头产业。”

  “很早以前,孟村弯头管件技术是共享的,谁都用,但谁也不想投入,都在做‘大路货’。”孟村科技局副局长王广赞说,“过去小口径弯头的生产都是采用煤气加热,既不环保安全,劳动强度又大,质量也没有保证。”

  发现这个问题后,孟村科技局开始与各大高校专家联系,“几年之间,有320家企业和专家建立了互动联系,引入专家教授171人。我们还成立了弯头管件生产力促进中心。”王广赞说,“主要负责开展校企对接、引进专家、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为加快管道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孟村出台了激励管道装备业转型升级的20条激励政策,每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科技专项经费,在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国家科技计划立项、设立研发检测机构并经国家级认证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奖励措施,鼓励企业上规模、上设备、上水平。

  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激发了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热情。河北汇科钢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我们自主研发的利用直径150毫米钢坯热轧114毫米口径无缝钢管技术,使轧管长度达到12米,适应了外贸标准,节约了大量成本。”

  近年来,孟村引进节能降耗等关键共性技术38项,新上高精数控车床等先进技术设备230台套,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累计获43项国家专利,其中12项填补国内空白。

  龙头引领,产业拓展强县富民

  管道装备业擎起了孟村工业强县的支柱,但孟村并未满足。他们把更远眼光放到了农村、农业和农民身上。他们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带动农民致富,进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台湾大成集团总投资5.4亿元的“肉鸡一条龙”项目的落户,成了孟村“肉鸡产业”增长极的引爆点。在大型超市,随便拿起一袋“姐妹厨房”冰鲜鸡,用手机登录包装袋上标注的网址,输入“安心码”,鲜肉来源、生产日期、养殖农场及地点、饲料来源及地点等一目了然,还附有一张卫星地图。

  依托大成公司,孟村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养结构,打造健康、完整肉鸡产业链。针对全县养殖规模偏小、层次偏低、放养混乱、欠缺规划等问题,孟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他们开展了规模养殖,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了10个标准化肉鸡养殖示范场和10个标准化肉鸡养殖示范小区,实施老区(场)改造、新区达标、散户入区提升工程。他们还与大成公司共同出资720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建设高标准养殖场。同时,对全县96个肉鸡养殖小区(场)分批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

  为鼓励农户养殖,孟村对新建3万只以上小区给予水电路配套,每个5000只标准棚给予1万元补贴;每户新建规模养殖场可获得贴息贷款4至6万元,带动了全县肉鸡产业超过10亿元的资金投入。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肉鸡养殖小区70个,出栏2100万只,日屠宰能力达16万只;从事肉鸡产业的人员达到4000人,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市5000多规模养殖农户。

关键词:转型发展,盐碱地,工厂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