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军民合作典范曲阳荣臻渠水润农田七万亩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英焜 李艮春 2015-09-25 15:35:1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长城网保定9月22日讯(通讯员郭英焜 记者李艮春)在抗战最艰难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地处晋察冀边区的曲阳县,在日本鬼子时刻骚扰、轰炸的艰难情况下,军民齐心协力,历经6年时间在大沙河东岸开挖了一条总长85华里、浇灌农田7万亩的荣臻渠。

  “大沙河水枉自多,万亩良田受干渴……”当地的民谣,唱出人们盼水的迫切心情

  大沙河穿曲阳县西部、南部乡镇而过,在上世纪初,大沙河河水充足。而大沙河东岸的晓林乡店头、辛庄、张家庄以及羊平镇元坦、西羊平等十几个村庄的村民,由于地势稍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沙河的水哗哗流过,自己却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

  羊平镇元坦村96岁的安福振说,在修荣臻渠之前,大沙河东岸都是旱田,只能种点五谷杂粮,有时一茬需要补种几次才能保个全苗,种一葫芦打一瓢的年景时常有。

  1930年,西羊平村村医刘稳立萌发引沙河水灌溉羊平一带农田的想法后,自费到天津请来基业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经过3个月的测量绘制出修渠图纸。可是,当刘稳立拿着修渠图纸找到国民政府时,政府却以无钱把他挡了回来。

  1937年9月,日军占领曲阳县城,国民政府弃城逃跑。10月18日,八路军115师骑兵营在潘振武等人的指挥下,将正在出操的日军全部歼灭,解放了曲阳县城。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根据党中央批示,命令潘振武组建曲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兼任曲阳县县长。

  《曲阳县志》记载,1940年,刘稳立之子刘作中、刘作琴、刘作梅、刘作兰,之孙刘增生、刘增减及族侄刘呈祥、刘丰年、刘幼纯,族孙刘古城等12人,又拟开挖沙河大渠。刘作中携文图呈于县抗日民主政府。8月召开的县首次参议会通过了开挖沙河大渠提案,在报请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批准后,曲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挑渠委员会,批准贷款7万元,拨给小米4万斤,并派袁子钧、孟晋卿两位工程师帮助对大渠进行全面勘查测量。

  荣臻渠线路从晓林乡店头村西大沙河引水,往南经辛庄、张家庄,羊平镇元坦、田庄、北故张,西羊平、东羊平等村庄,沿途还要绕过穆山、铁山、黄山。

   “你出钱来我出力,大伙心齐泰山移……”在边区政府和县政府的支持下,沿岸百姓投入挖渠工作

  “荣臻渠沿线有山有河,地形复杂,再加上在抗日战争时期施工,难度可想而知。”曲阳县原党史办副主任王英惠说,“店头渠首、辛庄渡槽、元坦隧道是当时修渠的三个大工程,施工难度大。”

  “渠首位于我们村西,分拦水闸、引水闸、泄水闸三部分,呈‘品’字形布局。”62岁的店头村委会会计茹建勋说,“大沙河离这里只有几里地,引水时就在西赵厂村西大沙河处拦河筑坝,将河水引到这里来。但是引水闸地势较高,河水不能自然流进,于是就在前边建起拦水闸,将水位抬高;当水位超过引水闸时,河水自然就顺渠而下。水量过大时,就打开旁边的泄水闸,将河水重新放回大沙河。”

  荣臻渠渠首一侧是钓鱼台遗址,地势较高,而另侧却是平地。站在深十余米的渠首旁,茹建勋说,“当时为了加快进度,人们就在钓鱼台一侧挖渠,将土石方或背或抬或担到另一侧。”

  修好了这一段水渠后,荣臻渠沿店头村北向东修,在村东向南拐去进入辛庄村。在辛庄村北,荣臻渠要穿过一条季节河。为保证水渠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设计了一座渡槽,上面走渠水,下面流河水。

  辛庄渡槽全长100余米,全用大条石建造。上面是高2米、宽4米的渡槽,下面是高2米、宽4米的16孔桥。在桥的南侧正中,上有“荣渠咽喉”的大理石特别醒目。

  从碑文记载可以看出,该渡槽原为石砌木渡槽,几年后木头朽坏;为一劳永逸,荣臻渠水利委员会决定改建为石砌渡槽,该工程1949年冬动工,1950年3月竣工。目前,该渡槽成为店头村通往辛庄村的一条公路。

  元坦村村东是穆山和望空山连接处,东面是田庄和北养马村。为减少工程量,人们开凿一条长63米,高2.5米,宽4.5米隧道。

  “当时开挖隧道时特别难。隧道都是坚硬的石头,我们只能用锤子、钢钎一下一下地凿,一锤子下去只有一个白点。后来,我们就用自制的黑火药炸,但打一个一尺多深的炮眼,也要半天时间,炸也只能炸下来一小块石头。”曾参与隧道开挖工程的店头村张喜文说。

  “当时,鬼子在晓林、钓鱼台、北养马、岸下、东羊平、东邸村、东诸候、强留庄等村建了十来座炮楼,日、伪军经常骚扰,军民们是冒着枪林弹雨修渠,常常是敌人来了就撤,敌人走了接着干。”站在深10余米的隧道底部,元坦村党支部书记肖村保说,“在如此密集的炮楼间用火药炸隧道,每次放炮前都要派出民兵去骚扰鬼子,以转移鬼子的注意力。”

  “当时水渠沿线还时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王英惠说,“1941年7月16日,日本鬼子4架飞机在挖渠人群中投下炸弹,群众死伤数人。1942年,鬼子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了大“扫荡”,疯狂实行“三光”政策后,工程被迫停工。”

  1944年春,挖渠工程开始恢复。边区和县政府加大对工程支持力度,派出县大队给予保护,防止日伪军偷袭骚扰;发动县、区政府工作人员参加修渠,组织文艺小分队到工地慰问演出。工地开展劳动竞赛,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群众发明了用滑车、滑辘轳等运土石方法,提高了劳动效率。

  “旱田变成水浇地,种了谷子种小麦……”为纪念聂荣臻的卓越功勋,请求命名为荣臻渠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修渠工程进一步加快。1946年7月,大渠主体工程完工,为表达对边区政府和聂荣臻司令员的感激和敬重,挑渠委员会决定将这条水渠命名为“荣臻渠”,并请边区政府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书写了渠名匾额,由雕刻之乡西羊平村雕刻艺人雕刻在大理石上,镶嵌在渠首闸门。

  1946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以“现代化巨大水利建筑曲阳荣臻渠落成”为题,对引水渠主体工程完工专门作了报道:该渠全长达八十五里,支渠更稠如蛛网,四布于田垄间,全部竣工的干渠支渠,业已先可放水,灌溉面积共四万余亩。下游工程可望于明春竣工,受惠土地可增至三万余亩……群众为纪念聂荣臻将军领导创造晋察冀解放区的卓越功勋,一致请求命名该渠为荣臻渠。

  1947年4月1日,荣臻渠正式通水。这一天水渠沿线的群众自发来到水渠边等待看水。当渠水流过来时,大家心情非常激动,“有闺女的快到这一带找婆家吧,今后保险不受罪了”。

  水渠通水后,沿线的7万余亩的良田得到浇灌,世世代代的一年一季、靠天吃饭,变成了一年两季、旱涝保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渠又多次整修,开挖了多条支渠,受益范围扩大到新乐市北部,灌溉面积增加到8.5万亩。为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改变当地农村面貌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7年夏,曲阳县委在向聂荣臻元帅汇报水利建设工作时,聂荣臻元帅说,这条渠是在抗日战争中开挖的,就叫“抗战渠”吧。而当地人民不忘支持领导修渠的边区政府和聂荣臻司令员,至今仍叫荣臻渠。

  荣臻渠凝聚着聂荣臻元帅的心血,凝结着军民的鱼水情义。荣臻渠里流淌过的,不仅仅是水,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关键词:聂荣臻,荣臻渠,保定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