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燕赵风采

“拼命三郎”陈英军 最宝贵的时间献给科研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王峻峰 张怀琛 王庆轼 2015-10-22 13:45:5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提起中国化工集团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新产品开发办公室主任陈英军,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搞技术的“拼命三郎”。

  工作25年来,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企业重大工程项目技术攻关一线。即使在确诊患癌后,他心里最惦记的依然是无机盐研究、科研项目、技术创新,术后不足5个月便又重回工作岗位。近日,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公开表彰10名“国企敬业好员工”,陈英军榜上有名。

  1990年,从河北化工学院(现河北科技大学)毕业的陈英军被分配到辛集化工集团工作,就此与无机盐化工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起初,他与车间工人一起跟班作业,从最基础的采样化验、分析计算、摸索规律、积累数据学起,了解生产路线、工艺流程。有时为了搞懂一项技术,他在大炉旁一蹲就是一上午,向工人师傅和技术员虚心请教,并自学水电、土木工程等相关知识,尝试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靠着勤学、多思的一股韧劲,陈英军很快成了技术骨干。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辛集化工集团由于远离原料基地、生产成本高,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3年7月,为打破发展困局,企业决定在“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天柱县筹建天柱辛集钡盐厂。

  异地建新厂,科研技术部门责无旁贷。对时任技术中心副主任的陈英军来说,解决好项目设计、工程布局等一系列问题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重中之重。

  浸取工序改造是新厂技术攻关的重点,即将物料浸取工序由传统的人工操作改用机械吊篮代替,从而应对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这项技术在同行业中没有先例,企业内部讨论时有人提出,建设工期短,为保险起见还是用常规设备稳妥。但陈英军却不这么看,“每一项技术革新都要有首吃‘螃蟹’的勇气,否则只能落后于人。”为保证项目如期进行,他与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找资料、开研讨会、开展技术攻关,最终确定图纸和实施方案,并在试车中一次成功,从而填补了无机盐技术的又一项空白。

  2004年3月28日,在陈英军和他的技术团队的努力下,天柱一期年产碳酸钡5万吨、副产品8000吨硫磺项目如期竣工投产,从建厂到投产仅用了8个月。此后,他又带领技术团队相继完成年产4万吨硫酸钡、副产品2万吨硫化碱项目,天柱二期年产碳酸钡5万吨、副产品8000吨硫磺项目,以及年产1万吨碳酸钾、副产品8000吨氯化铵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工作。辛集化工集团从此走上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

  谁知正值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陈英军却迎来了一场生命的考验。

  2010年,陈英军被确诊为肺癌,虽然手术成功了,但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他的一个右肺。药物产生的生理反应逐渐显现出来,他原本清瘦的身体越发显得单薄,可即便是住院期间,他仍惦记着科研项目。同年7月,就在病情刚刚好转后不久,陈英军又回到了他热爱的科研一线。

  爱人埋怨他:“你自己的身体什么样还不知道啊?你是不要命了吗,还回去上班逞什么能?”陈英军却说,一场大病让他更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他要尽己所能回报企业。

  短短两年里,陈英军又先后主导或参与完成小粒径高纯碳酸钡、高纯碳酸锶、高纯硝酸钡、高纯氢氧化锶等项目的技改及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效益增长点。其中,“MLCC用高纯碳酸锶”“纤维专用超细硫酸钡”等技术攻关项目,获得中国化工学会无机盐行业委员会“无机盐三十年”行业技术发明奖。

  这两年,陈英军还把目光投向了青年技术人才培养上。目前,辛集化工集团一部分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起到了独当一面的作用。

  陈英军倾情事业,也热心公益。他常年参加慈善活动,对灾区多次捐款,资助多名学子完成学业。他还加入“辛集市月行一善QQ群”,为失学儿童筹集善款。

关键词:科研,拼命三郎,陈英军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