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专题库>>专题新闻

杨中龙:多次赴灾区义务救灾的村医

来源:沧州日报 作者: 2015-11-20 15:07: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青春脸谱

  杨中龙,1976年出生,是河间市景和镇曾家务村村医。

  青春宣言

  用满腔热情呵护乡亲们的健康。

  河间市景和镇曾家务村的村医杨中龙,从全国2000多名村医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评为“中国好村医”,并赴京领奖。

  杨中龙从小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缺医少药和就医难的窘况,1993年,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杨中龙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上。他说,村级卫生室是三级医疗服务的“网底”,只有夯实这个“网底”,才能够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延误。自从医的第一天起,杨中龙就下定决心,要全力呵护好乡亲们的健康。

  每天一大早,杨中龙就在村里的小诊疗室里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一边为患者做检查,一边关切地叮嘱患者,天气变凉要注意保暖,血压高,要少喝酒……采访中,记者发现,杨中龙的诊所虽然不大,但是前来看病拿药的村民却不少。曾家务村村民罗海英有点感冒,她说:“杨大夫的技术好,态度也好,俺们村里人都愿意上这来看病,在他这看病花钱少,治大病。”

  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村卫生室,但杨中龙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杨中龙的电脑里,有好多日常的学习资料和前沿的医学理念。看到农村很多人患有颈肩腰腿痛的毛病,村民还舍不得去医院花钱治疗,杨中龙就开始学习最新的从日本引进来的神经阻滞技术,并到北京培训,还加入了北京善医行村医培训帮扶中心。这样,他不仅可以享受到顶级医疗专家学者指导,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病情的诊断还能够直接和北京的医疗专家对话。

  作为一名村医,杨中龙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经常半夜被电话或者敲门声吵醒。他的出诊箱总是提前准备好,放在手边不远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患者的需要就是命令。也正因为杨中龙24小时随叫随到,乡亲们亲切的叫他“乡村120”。

  杨中龙的妻子郭天娟告诉记者,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发生7.0级地震,北京善医行村医培训部发起组织村医志愿者医疗队赴灾区救援的倡议,杨中龙立即报了名,凭借全科村医、经验丰富的优势,他成为赴灾区村医志愿者医疗队的一员,并担任第一分队队长。

  杨中龙等6人组成的第一救援小分队到达灾区后的第一站是天全县新华乡孝廉村,全村只有一个卫生室,地震时已经变的千疮百孔,临时卫生室搬到了帐篷里,小分队到达后立即与天全县驻新华乡的领导接洽,当地领导为他们安排了场地,并组织当地村民有序治疗,随后有大批灾区患者不断涌来。由于灾民安置点人口密集,帐篷内潮湿闷热,很多村民得了感冒、腹泻、风湿等病,杨中龙和小分队其他成员一起配合当地村医有条不紊开展诊疗,从早上九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中午顾不上吃饭,经过三天的诊疗,灾区的一些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而小分队成员每晚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眼睛熬红了,嗓子嘶哑了,全身像散了架一样酸疼。尽管如此,他们的脚步不能停息,因为灾区需要他们。

  随后,小分队接到当地政府通知,要求赶往地震最严重的芦山县双石镇进行支援。杨中龙随即带领队员们冒雨通过随时有塌方危险的几十公里山路,赶到了目的地。杨中龙和一个队友去了受灾最严重的石凤村,在一个临时帐篷里工作,2600多名村民都需要到这里就诊,杨中龙二人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除了诊疗还要为震后患有心理障碍的妇女做心理疏导。工作几天后,就迎来了善医行发起人刘凤梅女士和10人的善医行志愿者第二分队。5月3日,在刘凤梅女士的带领下,杨中龙一行几人又冒着塌方的危险奔赴双石镇西川村,在当地村医的配合下开展工作。此时,杨中龙所在的第一分队工作已完成工作任务(每队在灾区服务七天),准备撤回。考虑到灾区的需要和二队刚来到灾区,杨中龙主动提出留了下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防疫工作。为了防止灾后疫情的发生,需要紧急为适龄儿童接种“甲肝”和“麻腮风”疫苗,杨中龙等三人负责双石镇西川村189名适龄儿童的防疫接种工作,他们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作任务。

  在这次支援灾区的行动中,杨中龙和队员们共诊疗了1500多人次的患者,为850多名灾区儿童做了免疫预防,免费发放各种药物2万多盒,完成了光荣的使命。

  当雅安电视台来采访杨中龙时,他自豪的说:“我是5人党员帐篷中的一员,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20年来的坚守与付出,也让杨中龙赢得了河间市爱岗敬业最美河间人之最美医生、河间市十佳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杨中龙说,今后他仍会继续坚守好岗位,尽最大努力学习医学诊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做乡亲们的健康卫士。

关键词:最美医生,最美河北人

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