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眼看河北·手记]体验渔民的辛勤与智慧(上)
编者按:为巩固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成果,长城网从即日起开展“网眼看河北——长城网‘记者沉下去、深化走转改’”大型基层纪实采访活动。编辑记者广泛深入田间地头、班组车间、社区家庭、城建街头,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聚焦一线劳动者,全面反映河北各界干部群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敬请期待。 长城网12月11日讯(记者 袁立朋 邓光韬 宁晓雪 陈美冉)12月9日,长城网“网眼看河北——‘记者沉下去、深化走转改’大型基层纪实采访活动”报道组迎着凛冽的寒风,天刚蒙蒙亮就来到保定安新县大淀头村进行体验式采访。一天的时间里,我们通过“打苇子”、织渔网切身体验了水乡人民劳动中的勤劳与乐观。 “打苇子”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 初冬季节的白洋淀,已经被严寒笼罩,刚刚开始结冰的水面上腾起的雾气与连日来弥漫华北的厚厚雾霾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的目的地——芦苇荡从远处看起来“如梦如幻”。同行的村民老张说:“小伙子,这个时间点儿,你们平时还在被窝里吧,可我们渔民每天5点就上船了。”虽然听老张这么说,我们也随口敷衍着,但他口中的辛苦在我们的眼中还全是兴奋。我们聊着天,扛着一人多高的长镰,来到了芦苇荡中,眼前漫无边际的芦苇荡已经由夏天的青纱帐变成了“金纱帐”,老张说现在正是“打苇子”的好季节。 想要抱起一束打好的苇子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长城网 陈美冉 摄 怕我们不得要领,老张挥起长镰为我们做起了示范,并告诉我们刚砍出的苇子茬非常锋利,厚皮鞋都能穿透,在苇田里行走要“趟”着走不能抬脚走,更要避免摔倒。说着,老张把长镰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学着“师傅”的样子舞动着长镰,一镰镰的“放倒”两米多高的芦苇。 “打苇子”是力气活,更要讲究技巧。长城网 陈美冉 摄 “打苇子”是个力气活,要挥动着一人高的长镰,用最快的速度同时割断数棵小拇指粗的芦苇,用力太小,苇子断不了也增加了二次伐倒的难度,力气过大,既浪费体力又容易受伤。听老张说,熟手“打苇子”都是“贴着地皮儿”把苇子割断的,没有一定的功底可做不到。刚开始我们一边割还一边跟“师傅”有说有笑,不到一小时,我们就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旁边的老张笑着说:“年轻人,受不了了吧,这可是我们渔民从十几岁就开始练的基本功之一。” 听着老张平淡的话语,望着眼前茫茫的苇荡,我们心中充满了敬佩,正是像老张这样千千万万的渔民,用手中的长镰和渔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编织成如今的幸福水乡。 苇子打一会儿歇一会儿,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看着被我们收割完的一片苇田和脚下一捆捆扎好的芦苇,我们心中的满足感已经超越了酸疼的身体。 劳动的乐趣是城市人遗失已久的天真,吃过午饭,我们又百般要求再挑战一项渔乡百姓的必修课。下午,在我们的要求下,村委会为我们安排了一份在渔民家里织渔网的“工作”,据说,渔网的设计和编织充满了一代代渔民的智慧。 |
关键词: 网眼看河北,记者手记,白洋淀,打苇子 |